-
在德國尋訪大師足跡
2019年11月12日,我隨魯迅文化基金會代表團來到德國,參加“大師對話:魯迅與海涅”系列活動,在對話活動間隙,沿途尋訪了幾位大師的遺址遺跡,感觸良多。
2020-09-30
-
馬雅可夫斯基:人與詩人
說到馬雅可夫斯基,多數中國讀者對他的印象可能局限于一個蘇聯官方正統詩人,寫了不少頌揚列寧和十月革命的“樓梯詩”。
關鍵詞:  馬雅可夫斯基2020-09-23
-
契弗和那些偉大的名字
用一本書看完一個素不相識的人的一生,是件略顯殘忍的事。
關鍵詞:  約翰·契弗2020-09-18
-
王芫 凌嵐:“我并沒有寫得更好,我只是寫得更多”
凌?嵐:我知道你譯過門羅的小說集,為了譯書,你還去過門羅的家鄉。
關鍵詞:  門羅2020-09-17
-
詩人塞納:“我的創作必將榮耀葡萄牙之名”
2019年11月2日是葡萄牙詩人若熱·德·塞納(Jorge de Sena) 的百歲誕辰。
關鍵詞:  塞納2020-09-14
-
蒙田的遺產:現代隨筆四百年
一 米蘭·昆德拉認為,現代的奠基者不僅有笛卡爾,還有塞萬提斯。
-
里爾克:為孤獨正名
在人類的精神花園中,詩歌是何其壯大的一座,繁復優美有之,簡潔深邃亦有之。
關鍵詞:  里爾克2020-09-13
-
從“使女”到“證言”:阿特伍德的偉大與危險
雖然《證言》通常被看作是《使女的故事》續篇,并且是借著“使女”被影視化的契機而創作完成,但正如作者阿特伍德一直強調的,這么多年來,憑借《使女的故事》帶給人的思考一直都沒能脫離它所對應的現實語境,它的全球暢銷是基于閱讀者對一類文化乃至社會現象爆發式的關注,而這也敦促著作家需要對“使女”系列故事有所拓展,可以說《證言》的問世,便是對當下世界文化潮流的適時回應。
關鍵詞:  阿特伍德2020-09-11
-
中世紀英雄“亞瑟”與后世文學電影
《中世紀的英雄與奇觀》是一本講述中世紀意象的歷史書籍。
2020-09-07
-
露落之時:哈瑞·馬丁松的自然詩和藝術觀
哈瑞·馬丁松 在夏云漸遠的8月之末,在波羅的海新鮮的微風里,我譯介幾首短小的自然詩,如同采擷野草地上純粹的花,遞給遙遠的你。
關鍵詞:  哈瑞·馬丁松2020-09-07
-
狄更斯:醒世小說家與“理想現實主義”
狄更斯與他筆下那個灰蒙蒙、黑糊糊,每個毛孔都散發罪惡的19世紀英國資本主義社會,是否已經遠去?答案是,他的主題關切、典型形象不但沒有老舊,反而延伸在如今消費社會的每個細胞里。
關鍵詞:  狄更斯2020-09-07
-
阿爾貝托·莫拉維亞逝世30周年:讓卡爾維諾與埃科激賞的,是他筆下的社會暗流
1907年11月28日-1990年9月26日 上世紀80年代初,意大利作家阿爾貝托·莫拉維亞的作品便有了中文譯本,但他在中國的聲名,卻始終弱于此后被介紹給中國讀者的他的意大利“老鄉”卡爾維諾與埃科。
關鍵詞:  莫拉維亞2020-09-04
-
加萊亞諾誕辰80周年|他希望用文學打破人們對南美洲的偏見
“我的生命存在于我已經寫就或即將撰寫的書中。
關鍵詞:  加萊亞諾《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愛與戰爭的日日夜夜》2020-09-03
-
經典重讀的價值引領:怎樣再讀高爾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提升文藝原創力,推動藝術創新,這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規定了性質、任務、內涵。
關鍵詞:  高爾基2020-08-28
-
蕾切爾·卡斯克:贏得好評卻失去了自我的女作家
英國作家蕾切爾·卡斯克算是一位功成名就的女作家了。
-
沙漠里的作家
讀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奧茲的書,對一個地名不能釋懷——阿拉德。
-
卡夫卡與中國:無用的文學
現實的實在性一直是非現實的,您看到了如此清晰、純粹與真實的中國顏色的木刻畫。
關鍵詞:  卡夫卡2020-08-25
-
似曾相識燕歸來,特羅洛普的英倫范是那個英倫范嗎
說到英國非古代又非當下作家,你能扳著指頭數幾個?第一個狄更斯,然后王爾德、毛姆、弗吉尼亞·伍爾芙、簡·奧斯汀,半個英國人亨利·詹姆斯,再往下數,你會數到安東尼·特羅洛普嗎?大概不會。
-
“我也試過要做你的鮑斯韋爾”
一九五八年十月,菲利普·K.迪克(Philip K.Dick),在初遇安妮·魯本斯坦(Anne Rubenstein)的那一天,執意要借給她幾本卡夫卡、喬伊斯、黑塞的小說,并且告訴她,自己并不滿意僅僅作為科幻作家的成就,而是想要取得主流意義上的成功。
關鍵詞:  菲利普·K.迪克2020-08-18
-
翻譯家易麗君:出乎其類,拔乎其萃
易麗君,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34年出生于湖北黃岡,1954年從武漢大學中文系到波蘭華沙大學文學系學習,1960年獲碩士學位,回國后到中央廣播事業局蘇聯東歐部任編輯、記者,1962年到北京外國語學院(今北京外國語大學)東歐語系(今歐洲語言文化學院)任教至今。
2020-08-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