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楸帆:在理性未及之處,故事熠熠生輝
很奇怪,最近一兩年讀到覺得很厲害的國內科幻中短篇,大部分發表在豆瓣閱讀上。
2018-05-21
-
中國科幻小說創作中的科普問題
1902年,梁啟超首次提出“科學小說”這一名稱,并賦予了科學小說“以科學思想影響中國學術、政治及哲學文化”等方面的使命。
2018-05-08
-
作為歷史、現實和方法的科幻文學
中國文學現場,科幻文學以其眼界、思維、爆發力而備受關注,為展現其面貌,我們邀請青年評論家楊慶祥,主編“青·科幻”叢書,收錄極具活力的青年科幻作家代表作,一人一冊。
2018-05-02
-
錢學森吐槽《星球大戰》
中國的科幻文學,曾走過一段很長的彎路。
2018-04-28
-
韓松:虛妄中的碰撞與掙扎
閱讀韓松的困難之處,在于他所挑戰的對象,不僅是當下的日常經驗、環境,以及潛伏在這之后的現代邏輯與宏大敘事,而且他將整個啟蒙文學傳統都納入在內。
2018-04-25
-
《湮滅》是否終結了“科幻三連敗”
如果沒有《湮滅》, Netflix的“科幻三連擊”恐怕就要變成“科幻三連敗”了。
2018-04-20
-
“頭號玩家”的醒世寓言:警惕“數據寡頭”
這段時間,《頭號玩家》意外成為一部爆款電影。
2018-04-20
-
雖有遺憾,但《湮滅》就此拓寬了科幻片的維度
《湮滅》改編自范德米爾《遺落的南境1:湮滅》,該系列以多種元素結合的瑰麗想象而榮獲2014年星云獎。
2018-04-19
-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及其傳播:創造一個世界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從曾經非常小眾的科幻圈子里生長出來,在2015年成為第一部獲得英語世界科幻最高獎雨果獎(長篇小說類)的非英語小說,2016年成為英語世界里前所未有的翻譯自中文的暢銷書,甚至引起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關注。
2018-04-18
-
人工智能所開啟的這條進化之路將比自然進化快千百倍
《機器之門》 用卓越的想象力描述了一種可能性,在合上這本書后我們都祈禱這樣的未來不要變成現實,但它的景象也在我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
2018-04-17
-
一顆怪味豆:科幻小說的返祖現象
科幻小說是創造想象世界的文學體裁,如同現實主義文學留下了形象鮮明的人物畫廊一樣,科幻小說則創造了形態各異的想象世界。
2018-04-13
-
羅雅琳:新穎的劉慈欣文學:科幻與第三世界經驗
內容提要 相對于純文學,劉慈欣的科幻小說顯示出高度的新穎性,這得益于他對第三世界經驗和50-70年代中國文化精神的創造性容納,并因此挑戰了啟蒙主義觀念的普遍性霸權。
2018-04-12
-
劉大先:賽博格的怕與愛
一 得益于新媒體的傳播效應,關于人工智能的話題成為近年來公共輿論的熱點話題,甚至形成了一種狂想式的癥候。
2018-04-10
-
《頭號玩家》配得上這鋪天蓋地的贊譽嗎?
不論是夏天叼著冰棍看《回到未來》錄像帶的80后,還是在《守望先鋒》里呼朋喚友的新千年玩家,在斯皮爾伯格的《頭號玩家》里,都能找到相應的樂趣。
2018-04-07
-
豆瓣9.2神作!科幻大片《頭號玩家》口碑爆棚
3月30日,《頭號玩家》在中美影院同步開畫。
2018-04-02
-
科幻巨著為何虎頭蛇尾
《海伯利安》系列四部曲 丹·西蒙斯 文匯出版社 美國著名跨界作家丹·西蒙斯的科幻名著《海伯利安》系列四部曲,實際上又可以分為兩個小系列。
2018-03-23
-
劉慈欣:缺失的宇宙——淺論上世紀50和80年代中國科幻的一個特點
目前,國內學術界對中國科幻歷史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迄今為止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對清末民初階段的研究上,而后面的兩個階段,即上世紀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也是中國科幻發展的重要階段,對這兩個階段科幻文學的研究相對較少。
2018-03-22
-
馬傳思的《奇跡之夏》:少兒科幻的價值選擇應往何處去?
馬傳思:少兒科幻作家,代表作品《奇跡之夏》《你眼中的星光》《冰凍星球》《海盜船長女兒的夏天》等。
2018-03-15
-
《奇跡之夏》:看少兒科幻的終極價值選擇
馬傳思的少兒科幻小說連續四年入選“大白鯨”原創幻想兒童文學優秀作品,2017年度的《奇跡之夏》更一舉奪得頭魁,被評為鉆石鯨作品。
2018-03-12
-
《子世界》:虛擬現實世界中的“超文本”敘事
王十月的《子世界》是一篇帶有硬科幻色彩的作品。
2018-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