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創作向何處去
20世紀末21世紀初,前后20余年間,由于知識經濟與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生活、學習和工作的方式;互聯網的發展與普及沖擊了傳統的科普創作理論,引起了科普創作理念、內容和手段的更新。21世紀的特征是:數字化的世界、知識化的時代、學習化的社會。
21世紀需要的人才是:文理兼容的、具有知識生產(創新)能力和知識管理(運用)能力的開放型人才。我們無法預料社會與技術的革新如何影響科普創作規律;但是,根據它們的來龍去脈,可以來分析一下:科普創作向何處去?
一 文理結合、傳播智慧
21世紀,“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人文科學、社會科學交叉融合,將成為強大的潮流”(周光召)。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的弘揚和傳播,提高人們的綜合素質,將日益為人們所關注。隨著各學科的邊緣化,各學科之間的聯系正日益密切,文理不再分科將是發展的必然趨勢。文中有理、理中有文將是未來學科的特點。
完整的知識概念要融會“知”和“行”兩個方面,凝聚為做人與做事的智慧和能力。新時代的科學普及不僅是傳播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播“智慧”,不但要告訴人們怎樣“做事”,而且要告訴人們“做人”的道理。18世紀培根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如果“Knowledge”指的是“科學技術知識”的話,那至少是片面的。科學技術知識不能等于力量,必然要物化為生產力才能形成力量。
而物化為生產力所需要的知識就不僅僅是科技知識,相對來說更重要的是運用、管理科學技術的知識,這就是“智慧”了。“智慧”是自然科學、技術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的結晶,是學習、生產、運用、管理知識的能力。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創新”是一個重要關鍵詞。習近平總書記不僅點贊了中國5年來的重大科技成果,也對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提出了明確要求。根據新時代對人才的要求以及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要,“文理結合”將是今后科普創作的特點。
二 以人為本、受眾為主
知識經濟社會是體現人自身價值與尊嚴的新時代。人不再是科學技術的奴隸,而是科學技術的主人。21世紀將是以人文科學的思想、觀念和方法來規范世界與駕馭科學技術發展的新世紀。
科學技術理性發展的價值坐標是關注人自身命運與價值的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人文精神是人性真善美與民族性的體現;人文關懷是以人為思考的出發點,肯定人的自身價值和尊嚴,并以人文科學的思想、觀念和方法為依據,思考科學技術發展的合理性,排斥科學技術對人自身的異化,關注人的全面發展和根本處境。
科學作為一個文化過程,具有這樣的特點,即科學系統本身具有一種自我延續、自我繁衍的本能,而且科學繁衍的方向往往源于科學自身運行的慣性,其中包含某種指向不確定的盲目性,如不予以適當的引導和調控,往往呈現與人類的人文理念相背離甚至相沖突的趨勢。比如:基因密碼的破譯導致基因武器的開發,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研究導致資源短缺和環境惡化等。這都說明了自然科學的發展方向越來越需要人文科學對它的規范與干預。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思想,這要求我們的科普作家應本著人文精神去寫與人類息息相關的自然界,用文學藝術的心靈與筆觸去釋讀科學,呼喚人類的良知和理性,關心人的切身利益,引起受眾強烈的感情認同和參與。
科普創作還要貫徹“受眾為主體”的思想。作者不是讓受眾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啟發和引導受眾進行主動的學習。作者與受眾的關系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生命與生命之間的互動與對話,是一種認知和感情世界之間的互動與對話。不同的讀者對象都有不同的感情和經驗世界。作者要善于調動和啟發讀者的感情世界、經驗世界,使其產生積極的情感認同和虛擬的親身領悟,從而與作者所闡述的知識產生聯系與契合,進而將作者的知識融為自己的知識。
三 主動適應新媒體時代
科普作品的內容是要通過相應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作者所要闡述和描繪的科技內容,必須通過媒體并按照內容的內在規律,用一定的結構和形式加以組織,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統一體,才能很好地表現出來。因此,作品所適應的媒體、結構和體裁就成為構成科普作品形式的3個要素。
讓我們來分析一下這3個要素。新媒體時代提供了一個強大的、高速的、即時的傳播平臺,并聯結了移動通信、廣播、電視、互聯網幾大網絡,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前途未可限量。
在科普作品形式三要素中,“媒體”并沒有根本性的變革;“體裁”,凡是科普創作的所有體裁(講述體、文藝體、新聞體、辭書體、圖說體)都適用于新媒體;然而,局限于手機視屏(即使用大屏幕手機和滾動閱讀)以及人們使用手機的習慣,在科普作品的“結構”及內容方面要有所創新。科普作家沙錦飛將適應新媒體系統科普創作的基本特征,歸結為“短小、直接、快捷、新鮮、趣味、實用”。
據調研,中國的手機用戶已經超過10億,而且都有可能使用手機上網。科普創作界應為這樣一個龐大的讀者群體與市場做些什么呢?科普作家相關的協會和團體不妨迅速占領這個陣地的制高點,凝集科普創作者的智慧與力量,建設平臺,形成產業,發展成為移動媒體運營商終端的內容提供商。
筆者曾嘗試創作了70集《人菌之戀》(人與細菌的關系與相互作用)。每集600多字,獨立成集(便于手機屏幕“碎片閱讀”),文圖互補闡明一個知識點,力圖與人文結合;各集連貫起來,就是一冊“人菌關系”系統知識的科普圖書。筆者將這種創作方法稱為“碎片創作、系統整合,非線性創作技巧”,以適應當前人們快節奏生活、碎片閱讀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