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6年,卓別林與梅蘭芳黃浦江畔重逢
1936年,梅蘭芳在滬歡迎卓別林 說起喜劇大師卓別林和上海的淵源,最樂為人道的莫過于他與中國京劇的邂逅。
2023-09-15
-
“黑暗的中國社會的一盞明燈”
《向導》周報總發行處舊址照片,位于老西門蘭發里3號(1960年前后) 《向導》周報創刊號 在中國共產黨報刊史上,最早的黨報也是第一份中共中央機關報,當屬1922年9月在上海創立的《向導》周報。
2023-09-15
-
大刀精神薪火相傳
2021年7月16日下午,第三十屆書博會山東國際會展中心五號館,“閱百年光輝歷程,啟時代遠航篇章”,入編中國言實出版社百年百部紅旗譜的經典作品《大刀記》精彩亮相,《大刀記》作者郭澄清之子郭洪志教授現場開講。
2023-09-15
-
學生筆下的胡經之:我的老師九十歲
再過一個多月,荔枝成熟的時候,我的老師胡經之先生就滿九十歲了。
2023-09-14
-
陳子善:《白門秋柳記》的張恨水序
現代文學史上有個有趣的現象,一些新文學作家最初是以通俗文學作品登上文壇的,如劉半農、葉圣陶、戴望舒、施蟄存等均是如此;也有一些通俗文學作家最初寫新文學,后來才轉入通俗文學創作,最有名的大概是宮白羽,張友鸞也可算一個代表。
2023-09-14
-
丁玲寫給魯迅的三封信
1924年,漂泊在北京的丁玲,覺得前途渺茫,內心非常苦悶。
2023-09-14
-
孫郁:“以人作筆”
對文學史頗有研究的趙園先生曾說,她平時不太看同行學者的文章,倒是對于畫論、詩人隨筆更感興趣。
2023-09-14
-
程毅中:再談“借書一癡”的錯案
在7月19日《文匯報》上看到劉錚先生的《錢鍾書和借癡齋藏書》一文,得到不少新的知識。
2023-09-13
-
工具革命和思想革命的轇轕
1935年出版的《中國新文學大系》,各分卷主編基本都算得人。
2023-09-13
-
詩話的另一面
《民國報刊詩話選編》 周興陸 楊婷婷 張晴柔 輯校 東方出版中心 詩話之為物,大體分兩類。
2023-09-12
-
詩人的課堂:章太炎、聞一多、馮至、徐志摩、穆旦……
同樣是教師,作為詩人的教師的課堂,往往會呈現出不一樣的色彩。
2023-09-12
-
王振復:也來說說孔陽先生
先生原名述亮,后改名“孔陽”,取《詩經·豳風·七月》“七月流火”“我朱孔陽”語。
2023-09-12
-
教師節緬懷嚴紹璗先生
最近睡眠不好,故人頻頻入夢,經常夜半醒來。
2023-09-11
-
郁鈞劍:我與黃永玉先生的兩次見面
黃永玉贈送郁鈞劍書法作品 黃永玉老先生過世了,享年99周歲。
2023-09-11
-
堅凈翁——啟功先生雜憶
啟功為《天衡印存》題詩 一個甲子前的上世紀六十年代,作為文壇、藝壇、鑒壇通才學者的啟功先生還不是盡人皆知、如雷貫耳的大名家,但作為他的莫逆之交的我的老師謝稚柳先生時而會與我談到他,從身世、人品到學問、趣聞,有一次稚柳師說啟先生填寫一份個人履歷,履歷中有“專長”一欄,啟先生不假思索,僅填了“雜家”兩字。
2023-09-11
-
二十年前:《我們仨》的出版
三聯書店和楊絳先生淵源很深。
2023-09-08
-
激揚與蒼涼——漫憶馮潤璋先生
1993年作者(左)和馮潤璋(中)合照。
2023-09-08
-
莫礪鋒:一杯淡水變清茶
為慶祝創刊七十周年,《文學遺產》編輯部的劉京臣兄來信索稿。
2023-09-08
-
任芙康:送三老
我與老李通電話 偌大文壇,我最親近、交心的前輩,是李國文先生(享年92歲)。
2023-09-07
-
劉文飛:我的兩位導師李輝凡和吳元邁
我有兩位導師,一位是我的碩導李輝凡老師,一位是我的博導吳元邁老師。
2023-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