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元樹:給徐中玉先生當助教
走近徐中玉先生 1954年春,我還在四川大學讀書的時候,就知道徐中玉先生的大名了。
2024-09-02
-
“辛勤母瘦子初肥” ——自己的一段“古老的回憶”
人的正常記憶是從三至六周歲開始的,兩個月的嬰兒絕無記憶。
2024-09-02
-
古代文論中的形式批評傳統值得重視
新世紀以來,關涉古代文學和文論的諸多文獻典籍以各種方式得以出版,極大豐富了學科研究的邊界和視野。
2024-09-02
-
巴金與徐懋庸的一次對話
我曾經保存一冊1933年出版的《社會與教育》雜志,13期上刊登過《巴金到臺州》的文章,大概可以算作巴金的一段軼事。
2024-09-02
-
九十余年反復翻印的一本學術書
羅新慧老師告訴我,當年晁福林先生學習青銅器銘文,就是臨摹郭沫若先生的《兩周金文辭大系》(后簡稱《大系》),并用這個方法要求學生。
2024-08-30
-
王帥:俞平伯散記
俞平伯(1900—1990),與胡適并稱“新紅學派”的創始人,中國白話詩創作的先驅者之一。
2024-08-30
-
深刻于印章的思致:啟功名字蠡測
7月26日,是啟功先生的生日。
2024-08-30
-
馬識途先生與《清江壯歌》
1960年5月,在北京工業學院的校園里,著名作家馬識途與一位陌生的年輕女子會面了,這位名叫吳翠蘭的女子就是他失散多年亦尋覓多年的女兒,眼前的女兒跟她二十多年前為革命犧牲的母親長得幾乎一模一樣,清秀的臉龐透著不屈的堅韌,失而復得的激動和隔空的懷念讓馬識途淚流滿面,久久不能平靜。
2024-08-29
-
瞿秋白詩歌中的赤誠信仰
1935年6月18日,福建長汀羅漢嶺刑場,一位氣質儒雅的中年人從容不迫地在草地上盤膝而坐,直面劊子手的槍口英勇就義,時年僅36歲。
2024-08-29
-
龔自珍:劍氣簫心一例消
龔自珍(1792—1841)是清代思想家、詩人、文學家,他的很多文章、詩歌,既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延續著北京城歷史文脈;既繼承前人學風,又創造新的詩風文風。
2024-08-29
-
亦莊亦諧梁遇春
梁遇春在這個世界上只匆匆生活了二十六個春秋就被猩紅熱奪走生命,留下散文三十余篇,此外尚有一批譯作,因甚耐品讀而蜚聲文壇。
2024-08-28
-
《綠土》:在文學史深處打撈
已經記不起從哪年開始了,我養成了一個閱讀習慣,每隔兩個月,都會等待一種刊物的到來。
2024-08-28
-
難忘一襲殘荷香——追憶汪曾祺先生一段往事
去年重訪揚州,專程去了一趟高郵。
2024-08-27
-
文學家淘書之樂
對愛買舊書的人來說,總免不了跑舊書店。
2024-08-27
-
馬識途:高山仰止,追尋“不老松”
為馬識途先生撰寫年譜,至今已有6年。
2024-08-26
-
滄海月明 自珍自憐:我從孫犁先生處得到的教益
干凈,簡潔,素雅,這是孫犁(1913—2002年)先生的風格。
2024-08-26
-
解志熙:語重心長的叮囑——黃修己先生的治史經驗之啟示
很久不見黃修己先生了,心里很是惦念。
2024-08-23
-
新見周作人江南水師學堂期間的文獻考釋
周作人的佚文,雖經陳子善、張鐵榮、鄢琨諸前輩大力搜求,已編成煌煌數巨冊。
2024-08-23
-
楊際嵐:推開這扇窗——寫在《臺港文學選刊》創辦40周年之際
瞭望臺港社會的文學窗口 《臺港文學選刊》創辦于1984年9月。
2024-08-23
-
關仁山:青春作伴,文學還鄉——參加全國青創會的回憶
文學是青春的證人,凝固成永恒的記憶。
202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