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領導與延安文藝的嶄新形態
“時運交移,質文代變”,“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源自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貫通在文藝領域上,其用意指文學的內容與形式之變,皆因時代風氣交替變更所致;文學的變化受社會情勢影響,興衰起落亦是如此。
關鍵詞:  延安文藝2021-05-17
-
?“紅色文藝經典”的現代性內涵闡釋
“紅色文藝經典”(以下簡稱“紅色經典”)是歷史的,不僅在中國革命史也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中有其定位,在中國文藝發展史中不斷建構;同時,它也是現實的,以其審美理想和審美追求時時回到人民性立場,在藝術本體卓越性的追求中高揚了人民性的文藝觀,在不斷闡釋和價值積累中逐步邁向當代文藝經典化。
關鍵詞:  紅色經典2021-05-15
-
張慧瑜:在“別人的森林”里創造新工人文學
近些年,隨著移動互聯網媒體的流行,以農民、農民工為代表的弱勢群體時常浮現在主流文化景觀中。
關鍵詞:  新工人文學2021-05-11
-
“非彼無我”:體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多民族文學
20世紀初,梁啟超在《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一文中明確指出,“中華民族”指稱的是漢族和各少數民族在內的所有民族,同時亦強調了中華民族由多個民族混合而成的特點。
關鍵詞:  多民族文學2021-05-10
-
地域文化的探尋與自我主體的建構
編者按 在歷史的長河中,2021年注定會留下重要的印跡,有著不平凡的意義:這一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之年。
-
中國當代文學史的整體性和邏輯性的建立
近年所謂的當代文學史料學轉向儼然成為一個話題,其中含義不僅說明了“當代史料”研究的盛況,而且也隱含有這一話題的一個前提,即當代文學史的學術成立事實。
-
探索從個體通往時代和歷史的通途
當代文學隨著時代轉折不斷發生著審美轉型,也就是從個體到共同體的美學轉型。
2021-05-05
-
“重構”我們時代的“詩歌倫理”——對新世紀中國詩歌的一種考察
一 從2000年至今,中國新詩已走過的這20年歷史,自是積累了許多經驗,并可以在未來某一刻適時而發,為新詩創作和研究提供某些資源。
-
大時代的多樣化在場視角——2020年湖北散文創作述評
2020年是湖北散文數量創新高的一年。
-
“建造內心之神的工作”
批評家作詩已經構成了當代文學中的一個小“傳統”,尤其是新世紀以來的21年,這種現象越來越突出。
-
抗戰文學與革命文藝運動的新路向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正是中華民族奮力抵抗外來侵略者的抗戰時期。
-
百年選本與中國新詩的百年榮光
如果以1917年2月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8首白話詩作為中國新詩的起點,如今新詩已經度過了它的百年華誕;如果以1920年1月新詩社編輯部編的《新詩集》(第一編)的出版為標志,中國新詩選本也已經走過了百年歷程。
關鍵詞:  新詩2021-04-19
-
王光東:新世紀以來中國生態小說的價值
生態文學的興起與人類對環境危機的反思密切相關,尤其是工業革命以來,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導致的生態失衡,已成為影響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問題。
-
在文學場域中提高批評能見度
2020年注定在我們的記憶中難以忘卻。
-
中國文學史的百年爬梳
中國在十九世紀末之前,還沒有我們今天所理解的文學史的專門著作,但已有了今天我們所理解的文學史的意識和概念,有了可稱為中國文學史最早的萌芽讀本——或謂“中國文學史之綱”。
關鍵詞:  文學史2021-04-17
-
強軍新時代的文學表達
新質的文學觀念與審美經驗 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軍隊全面重塑、浴火重生,這其中既有史詩般波瀾壯闊的時代跨越,亦有對每一個軍人而言都必須承受的考驗。
關鍵詞:  軍旅文學2021-04-15
-
現實關懷與人性探微——2020年湖北中短篇小說述評
新時期以來,湖北省的中短篇小說創作在全國文壇都產生了較大影響,近年來,湖北作家沿續了這一優良的文學傳統,立足現實,關注世道人心,書寫當代中國的現實生活,在藝術探索上呈現出多元開放態勢。
-
他們代表自己——“70后”詩文本抽樣觀察
“‘70后’何為?”王安憶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達了一個想法:中國的“70后”作家正顯示出整體上的大氣象,其文學實績令人期待。
-
時代命題與審美書寫
2020年是湖北報告文學(非虛構)創作的豐收年,作家們立足新時代社會語境,圍繞“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和“脫貧攻堅”這兩個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主題,對報告文學(非虛構)寫作的現實主義風格、人文精神內涵、生命在場意識和藝術審美特色進行了深入探索,創作出一批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作品,為“中國故事”的當代書寫做出了巨大貢獻。
-
文化與行動:“新工人文藝”話語的知識光譜
2002年“五一”勞動節,一群由全國各地來京打工的青年工人(以孫恒、王德志等人為代表)成立了一個藝術團體,名為“新工人藝術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