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魯迅文學院殘疾人作家研修班開學典禮在京舉行
6月24日,第三期魯迅文學院殘疾人作家研修班開學典禮在京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32位殘疾人作家相聚在魯院,開啟為期兩周的學習時光。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黨組書記張宏森,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程凱,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魯迅文學院院長吳義勤,中國殘疾人聯合會黨組成員、副主席張衛星出席開學典禮。開學典禮由魯迅文學院副院長李東華主持。
吳義勤在講話中表示,伴隨著國家發展新的進程,我國殘疾人事業也取得歷史性進展和顯著成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殘疾人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力量,也是需要格外關心、格外關注的特殊困難群體。殘疾人文化事業是殘疾人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越來越多的殘疾人投身于文學領域,用手中的筆謳歌真情,頌揚時代,書寫人生的價值和生活的真諦,涌現出了張海迪、史鐵生、史光柱、葉廷芳等一大批優秀的作家、文學評論家,創作出了眾多堪稱經典的文學作品,為當代文學的發展注入了勃勃生機,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中國作協高度重視殘疾人文學事業發展。近年來,中國作協與中國殘聯達成共識,大力推動殘疾人文學事業高質量發展,魯迅文學院已成功于2019年、2024年舉辦了兩期殘疾人作家研修班,75名學員在魯院學習深造、順利結業。中國作協所屬報刊社網以專刊專輯等形式,推出了一批殘疾人作家的優秀作品。本期研修班的成功舉辦,是中國作協和中國殘聯進一步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殘疾人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重要舉措和具體實踐,希望學員們認真學習、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尤其要深入學習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殘疾人事業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發掘時代精神,創作出更多能和讀者心靈同頻共振的文藝精品;堅定理想信念,展現自我風采,用堅強不息的精神奏響生命贊歌,勇攀文學高峰。
程凱在講話中表示,殘疾人作家作為文學創作隊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殘疾人事業的重要論述,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深刻認識文學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認識自己所擔負的文化使命和責任。要做精神高地的攀登者,把自己的文學創作與追求放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大敘事中,將自己定位為走在時代潮流中的開拓者、前行者,努力成為時代風氣的先知者、先行者和倡導者。要反映殘疾人的生活現狀和精神追求,通過對生命的禮贊、對人性光輝的弘揚,努力創作出具有強大感染力和震撼力的作品。廣大殘疾人作家在生活中面臨著比常人更多的困難和挑戰,但始終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文學的執著,不停閱讀與思考,以獨特的視角和細膩的筆觸,為中國當代文學的繁榮與發展增添一抹別樣的色彩。希望大家珍惜難得的學習機會,不斷提高文學素養和創作水平,更加自信地用質樸的文字和感人的表達,帶動和影響身邊更多殘疾人參與閱讀、喜愛文學;以文學的力量傳遞、塑造真善美,讓生活充滿陽光,讓社會充滿愛的傳遞,激發起全社會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團結奮進力量。
學員代表左右發言
學員代表張苑發言
學員代表丁奇高發言
學員代表左右、張苑、丁奇高在開學典禮上先后發言。
六歲時,左右失去了聽力和語言能力,對交流和表達的強烈渴望促使他把想說的話寫在本子上,沒想到寫著寫著,把一種不得已的交流方式,變成了自己一生的愛好和追求的事業:“我找到了一雙看不見的耳朵和一張看不見的嘴巴,那就是文學。”在張苑看來,隨著殘疾人作家的不斷涌現,殘疾人群體不再僅僅是被書寫、被呈現的對象,而是主動拿起筆,描繪自己眼中的生活、表達內心的思想與情感,展現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洞察和對人類共同命運的深入思考。河南“90后”作家丁奇高的人生道路上一直伴隨作家和文學的指引,因脊椎頸椎損傷致殘的他從張海迪《輪椅上的夢》和史鐵生《我與地壇》中汲取到直面現實的力量;讀到莫言的小說《白狗秋千架》后,他深受啟發,用5天寫出一篇8000字的小說,首次投稿便在《作品》雜志發表。三位學員表示,此次研修班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學習平臺,大家能夠在這里汲取知識與智慧,講述真實有力的故事,表達對生活的熱愛與思考。這不僅是一次學習提升,更是一次自我認知與覺醒,身體的缺陷賦予了殘疾人作家獨特的生命體驗與寫作視角。希望同學們都能將對命運、生活與世界的理解,轉化為文字的力量,珍惜這段寶貴時光,激發靈感、提升素養,創作出更多有厚度、有力量的優秀作品。
魯迅文學院為辦好本期研修班,與中國殘聯反復協商、細致溝通,從辦班籌備、課程設置到服務保障,都從學員的角度出發做了具有針對性的安排。研修期間,魯院將邀請國情時政、文藝政策、文學創作與批評等領域的專家學者為學員授課,并舉行改稿、座談等交流活動。
中國作家協會辦公廳主任劉秀娟,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宣傳文化部主任王宏偉,魯迅文學院副院長張明遠等參加開學典禮。
攝影:鄧潔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