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叔陽的世界
我和蘇叔陽認識在上世紀80年代初。
-
劉心武小說的現(xiàn)實主義內在轉換
石頭金屬等紀念碑的材質相異,但都“不僅僅是為了紀念過去的某一事件,同時也是對這一事件后果的鞏固和合法化──即國家形態(tài)意義上的中央權力的實現(xiàn)和實施”(巫鴻《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筑中的“紀念碑性”》),紀念碑是權力與秩序的昭示宣諭,成為國家、種族、文明、政權、政黨等總體性的象征。
-
劉心武:尋找穩(wěn)定的“鐘擺”
原標題:尋找穩(wěn)定的“鐘擺”——談劉心武致秦兆陽的一封書信 “劉心武好像是一面鏡子,新時期文學的一面鏡子。
-
老舍筆下《四世同堂》的時代與家國
本文為劉大先2019年6月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的演講 《四世同堂》是老舍長篇小說中的代表作,他用一百多萬字描寫了1937年日本侵華、北京淪陷直至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北京西城區(qū)小羊圈胡同各家各戶的不同人生選擇和遭際,具體而微地呈現(xiàn)出大歷史變遷中小人物的命運,進而形成了家國一體的寓言敘事。
-
賀敬之與放聲歌唱的年代
1949年,是改變歷史的一年。
-
陳忠實:激蕩百年國史 再鑄白鹿原
己亥年三月二十五日(2019年4月29日)是陳忠實三周年忌日,在這十四天之前,他的骨灰安放儀式在其故里西安灞橋白鹿原舉行。
-
汪曾祺的善解人意
1992年洛陽春寒,牡丹到期不開。
-
“科學有險阻,苦戰(zhàn)能過關”
1978年第1期的《人民文學》雜志發(fā)表了著名詩人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轟動一時。
-
哭蘇叔陽
編者按:81歲的著名的文化學者、劇作家、文學家蘇叔陽先生不幸于2019年7月16日永遠離開了我們。
-
解凍與熱門:施蟄存復出新時期文壇
1977年,一些出版社開始恢復與施蟄存的聯(lián)系,諸如人民文學出版社外國文學編輯室致信施蟄存:“(樓)適夷同志來談,您以七十高齡,仍愿繼續(xù)介紹外國文學,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作出更多貢獻。
-
丁玲與中國作協(xié)
丁玲參與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文學組織活動較早,上世紀30年代,丁玲即參與左翼文學活動的組織和出版工作,主編“左聯(lián)”機關刊物《北斗》(1931年9月-1932年7月),出任“左聯(lián)”的黨團書記(1932年底至1933年5月)。
2019-07-22
-
米蘭·昆德拉的心聲
其實,米蘭·昆德拉最好的作品并不是那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而是《玩笑》。
關鍵詞:  米蘭·昆德拉《玩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2019-07-22
-
蘇叔陽:“我愿意駕一葉扁舟”
他是持續(xù)并跨界的寫作者,他是嚴肅且深邃的思考者,他是低調而謙遜的講述者。
-
陳建功:彭荊風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
2009年陳建功與彭荊風(左)在北京合影 文學界相熟的師長去世,我會盡可能找來他們的書,重讀一下。
-
“他用他的筆讓嘎子活了”
2015年6月,在“紀念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徐光耀文學創(chuàng)作研討會”上,鐵凝說:“徐光耀的名字,是抗戰(zhàn)文學中醒目的存在。
-
普希金在上海
1956年,巴金(右一)等在上海向普希金紀念碑獻花 2019年6月6日,是俄羅斯偉大詩人亞·謝·普希金誕辰220周年。
-
抗戰(zhàn)中的老舍
老舍文學地圖上的重慶 老舍先生的寫作是圍繞著幾個都市展開的。
-
《木心考索》序
木心這個名字,在今日中國文學界,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雖然對其文學成就不以為然的,也有人在。
2019-07-18
-
沿這張文學地圖,在上海追尋張愛玲的腳步
圣瑪利亞女校、開納公寓、愛丁頓公寓、重華公寓、卡爾登公寓……生活在上海的三十余年里,張愛玲的足跡遍布街巷角落,留下無數(shù)城市傳奇。
-
徐中玉眼里的賽珍珠
6月25日,一早就得知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終身教授徐中玉先生去世,心里感到十分悲痛! 我雖曾求學滬上,卻無緣拜見徐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