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嵩:魯迅與長篇小說
前言 2000年初,王朔在《收獲》雜志上發表了他那篇著名的《我看魯迅》,引發了一場軒然大波。
-
王彬:魯迅與北京四合院
1912年,魯迅從南京來到北京,至教育部任職。
-
顧農:魯迅未被重視的“輕性論文”
一 對于魯迅作品,人們相對重視《吶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故事新編》五種創作和大量雜文,學術著作《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和新舊體詩也有相當的讀者。
-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的魯迅
1942年5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文藝座談會,毛澤東主持會議并發表講話。
關鍵詞: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魯迅2021-09-25
-
魯迅是中流砥柱,給尋路的讀者以信心和希望
魯迅先生誕生在20世紀中國是一個文化奇跡。
-
蕭振鳴:魯迅美術事考
負有盛名的魯迅以他前衛的小說、犀利的雜文聞名于世,而他的翻譯、國學、美術、書法等方面的成就卻不大為人所知。
-
今天的作家如何看待魯迅?
編者的話:今年是魯迅誕辰140周年,作為中學語文教材中選用文章數量最多的作家,可以說我們對魯迅并不陌生。
關鍵詞:  魯迅2021-09-25
-
求新聲于異域:作為翻譯家的魯迅
1940年2月15日,毛澤東在延安創刊的《中國文化》雜志上,發表了《新民主主義論》。
-
高擎起民族精神的火炬
今年是魯迅先生誕辰140周年,魯迅一生的追求與探索,都是為了積極重塑民族精神、提振現代中國人的靈魂。
關鍵詞:  魯迅2021-09-25
-
蕭振鳴:魯迅對北京比一般人體會得深
今年9月25日是魯迅誕辰140周年的日子,4日下午,“青睞”會友準時在魯迅博物館集合,跟隨魯博研究員蕭振鳴一起踏訪魯迅京城舊跡。
-
發展科學,需立足于“人”的整體性
今年9月25日,是魯迅先生誕辰140周年紀念日。
關鍵詞:  魯迅2021-09-24
-
劉國勝:當代中國仍離不開魯迅精神
140年前,一個生命降臨到多災多難的中國,日后他扛起了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旗幟。
2021-09-24
-
深厚的傳統學養 寬闊的現代視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堅持有鑒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
關鍵詞:  魯迅2021-09-24
-
魯迅:對青年的關愛與寬宥
閻晶明新著《這樣的魯迅》,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 向青少年朋友講魯迅故事,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介紹魯迅的人生歷程,感受他的思想和精神,欣賞他的各類作品,是我一直以來的一個心愿。
關鍵詞:  魯迅2021-09-24
-
“魯迅圖式”的生成機制與表意邏輯
引言 20世紀40-70年代(1942-1976),[1]魯迅是唯一一位被不斷推崇和反復闡發的現代作家,具有無可爭議的權威地位。
關鍵詞:  魯迅研究2021-09-23
-
田間:“擂鼓”的力與美
田間 田間(左)、艾青(中)、魏巍合影。
-
1927,魯迅的演講、風度與革命及國家之關系
引言 自1927年鐘敬文編撰《魯迅在廣東》以來,“廣州魯迅”一直是研究界長興不衰的話題,尤其是近些年,隨著“革命魯迅”“政治魯迅”的重新被激活,學界愈發重視國民革命和廣州之于魯迅的意義[1]。
關鍵詞:  魯迅研究2021-09-18
-
瞿秋白同志早期文教工作
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瞿秋白是繼陳獨秀之后第二任黨的主要領導者,他雖然只活了短暫的36歲,但留下的生命印記卻堪稱堅韌執著而又曲折悲壯。
關鍵詞:  瞿秋白2021-09-18
-
魯迅小說教學閱讀札記
原標題:獨特的文體與悲郁的情懷——魯迅小說教學閱讀札記 閱讀魯迅,筆者和大多數人一樣,也是從初中語文課本開始的。
-
一段“繼往”與“開來”的歷史
內容提要:1980年代“魯迅傳”書寫在魯迅傳記寫作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021-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