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喚文學批評的創造性——關于當下文學批評的一些思考
張檸就當下的文學批評現狀提出了一個觀點:文學批評的微信化。
2019-03-28
-
世界的輕重緩急及其想象方式 ——三次元與二次元對話的可能性
引言 “二次元”一詞來源于日本,原意指二維空間或二維世界,既可以指動畫(Animation)、動漫(Comic)、游戲(Game)、輕小說(Novel)愛好者族群(即ACGN,“御宅族”),也可以指與之相關的網絡文化。
2019-03-28
-
寫出人類情感深處的善與愛
“文學是人學。
2019-03-28
-
朝向海洋的詩歌創作
呼應著“一帶一路”倡議,隨著海上絲綢之路在新時代的延伸,詩歌創作也開辟了一條朝向海洋的航線。
2019-03-28
-
新時期四十年中國文論話語建構與轉換的反思
1978年12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歷經四十年的改革開放歷程,既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轉折和巨大進步,也為我國當代文學與文論話語研究開啟了發展的新征程。
2019-03-26
-
新時期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回顧與反思
自改革開放以來,各種文學批評思潮爭奇斗艷,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是其中比較有活力與沖擊力的一支。
2019-03-26
-
努力發現生活的多樣性與可能性
最近重新讀了美國黑人作家愛麗絲·沃克的《紫色》,其中寫了幾位黑人女性的生活。
2019-03-25
-
如何使語言具有文學性
我們今天討論的題目是變異話語,如何使語言具有文學性。
2019-03-25
-
謝有順:青年及青年問題的歸來
近年讀小說,常感作家在描述時代現狀、處理現實問題方面并非那么得心應手。
2019-03-23
-
羅崗:“當代文學”:無法回避的反思
一 1990年代,當洪子誠開始反思如“二十世紀中國文學”這種整體性文學史視野時,就把“當代文學”作為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概念”提出來:“在談到20 世紀的中國文學時,我們首先會遇到‘新文學’、‘現代文學’、‘當代文學’等概念。
2019-03-23
-
作為“他性”的城市與城市文學
要想重建城市文學的理想性,就必須從總體性的重建的角度入手。
2019-03-21
-
王堯:歷史與常識
一 將“改革開放四十年文學”作為一個時間段加以論述,其實并不是重新設置一個新的文學史論述框架,或者將1978年以來的“四十年”作為文學史的段落。
2019-03-19
-
張均:中國當代文學中的底層敘述
所謂“底層”,不是狹義地指以事賤業為特征的“底邊社會”之人物(如疍民、墮民、乞、盜等),而是指較寬泛意義上的弱勢群體,包括占中國人口78%以上的普通農民(含農民工)和工人。
2019-03-19
-
文學閱讀的三種形態:“正讀”、誤讀與曲解
一、“正讀”:復原性的文學閱讀 “正讀”重視吸收和接受,是一種盡量接近文學作品客觀內容的閱讀方式。
2019-03-19
-
回歸語言作為知識工具的本質
當代語言學關注三個核心問題,即語言(學)是什么?語言是如何獲得的?如何應用語言?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外語教育如何識變、應變、求變? 馬斯克說,未來人工智能將取代翻譯,除了通用語英語,人類將無須學習外語。
2019-03-16
-
陳思和:希望有更多的學院派來研究網絡文學
首先,作為一本被反復修改、審查、答辯、再修改的博士論文,劉小源這本書稿在學術規范以及學術概念的厘清方面,大約是無可挑剔。
2019-03-15
-
是不確定的想象在重塑這個世界
一 作家是書寫時間的人,也是改變和創造時間的人。
2019-03-14
-
當代大眾文化的發展歷程、話語論爭和價值向度
“本土化”已經成為中國人文學科領域被提及頻率極高的一個話語概念,這個概念與“全球化”之間構成了一種共生式的復雜關系。
2019-03-14
-
女性形象與鄉土文學的價值觀
“娜拉”的塑造者、著名劇作家易卜生曾在信中寫道:“我筆下的一切,雖然不一定都是我個人經歷的,卻都與我心靈所感覺到的有著密切關系。
2019-03-14
-
我們今天應該如何看待先鋒小說的興衰
先鋒小說這個概念,如今很少人提起了。
2019-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