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必須有精神
一直認為,將自己的文字按寫作時間編輯成冊是件冒險而愚蠢的事,所以在編輯《徐迅散文年編》時斷斷續續,時動時停,思想上總在不停地反復。
2019-01-16
-
葉李:一杯敬清醒,一杯敬荒涼
毛不易帶著“情緒低分辨率”的表情深沉低緩地唱“一杯敬朝陽,一杯敬月光”,一杯又一杯不知能不能真的安慰“喪失”帶來的傷感,沖淡難以擁有明天的迷惘,與爾同銷今世愁,但是“一杯敬熱情,一杯敬冰涼”卻的確能在某種意義上描繪今天內部充滿歧異與張力的文化景觀以及與此伴生的情緒反應。
2019-01-15
-
我們的文學共同體
隨著社會與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觀正在發生全面而深刻的變化,與物質生活期望同步提高的就是精神生活的期望指數。
2019-01-09
-
汪正龍:重審文學的歷史維度
文學與歷史是人類源遠流長的兩種文化形態,兩者有著緊密聯系。
2019-01-08
-
當下長篇小說病相分析
在已經不算短的歲月里,我國每年面世的長篇小說的數量,都堪稱洋洋大觀,據有心人統計,如今,每年全國面世的長篇小說多達數千部,近來還有上萬部之說。
2019-01-08
-
張慧瑜: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非虛構寫作
近些年,非虛構寫作成為熱門話題,一方面在文學、新聞領域出現一批從事非虛構寫作的記者和作家,另一方面非虛構文章經常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爆款”,這也使得一些在傳統媒體中從事特稿、深度調查的記者轉行到新媒體平臺。
2019-01-08
-
卻顧所來徑:“中國現代文學”的意義及可能性
今年4月,我在北京大學出版社推出薄薄一冊《作為一種思想操練的五四》,32開本,總共才216頁,是一冊精致的小書,帶論戰性質,目標是回應當下的社會思潮。
2019-01-08
-
不從開頭寫起
常言道,萬事開頭難;又言,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2019-01-07
-
從小說到電影:如何建立情感共同體
1 關于“從小說到電影:藝術形式的轉換與生成”這一話題,我首先想說的是,把一部優秀小說改編成一部優秀電影,難度很大。
2019-01-07
-
“中間代寫作”的精神走向
內容提要:“中間代寫作”作為對“70后”創作群體的概括與命名,符合他們“在路上”和“漂泊者”這兩種精神氣質。
2019-01-07
-
唐小林:讓人無計可施的人
標題里,兩個“人”中的后一位,指廣東深圳的唐小林。
2019-01-03
-
姜彩燕:疾病的隱喻與中國現代文學
疾病作為一種生命現象,是和人類共始終的。
2019-01-01
-
張屏瑾:再論“摩登女郎”
“摩登女郎”這個詞來自于徐霞村、劉吶鷗、葉靈鳳和郭建英等一批上?,F代派作家、畫家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創造,這個詞不但迅速成為了當時大小報紙、畫刊、招貼畫等傳媒上的流行詞語,而且影響至今。
2019-01-01
-
刁克利:大眾寫作時代的表征與影響
不管我們是否承認,現在已經是一個大眾寫作的時代。
2019-01-01
-
林云柯:對兩種“語言學轉向”的辨析
“批判理論與語言哲學”跨學科青年工作坊(2018年7月1日)上的林云柯 當我們討論一個思想家對“語言學轉向”理解和批評時,我們首先要分辨的是他到底指向的是哪一種語言哲學傳統?實際上,當我們提到“語言學轉向”這個概念的時候,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并不是“語言分析哲學”或者“日常語言哲學”,而是索緒爾傳統下的結構主義語義學。
2018-12-29
-
謝有順:寫作無權蔑視“現在”
一 改革開放以來的這四十年,中國當代文學走過了極為重要一個階段。
2018-12-29
-
陳集益:小說創作的三個問題
就我有限的閱讀,好小說各有各的好,但是我比較喜歡讀帶點悲憫意識、反映時代、賦予人物尊嚴、有想象力、幽默感的小說。
2018-12-29
-
潛入生活是寫出精品力作的根本
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報告文學領域出現了許多著名的篇章,有呼喚尊重科學知識的《哥德巴赫猜想》,有《抗日戰爭》這種戰爭題材的作品,有反映重大工程建設的作品《走出地球村》等,可以說,凡是重大事件幾乎都有人寫到了。
2018-12-28
-
周瑟瑟:“走向戶外的寫作”的美學詩學
從詩的藝術構思和創作手法的處理史,我總看到人類思維的技巧演變史,史前詩和現代詩的各個類型清楚告訴我,一切思維都是有差別可分的思維,一切藝術構思總是有差別的藝術構思,一切符合藝術本性的創作方式,總是有差別的創作方式。
2018-12-28
-
趙雪梅:作為一種新文類的創傷文學
對于創傷文學的文類學研究是文學創傷理論(Literary Trauma Theory)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8-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