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述革命故事 弘揚紅巖精神
核心閱讀 我非常理解《紅巖》作者,他們當初并不是作家,然而為了告慰烈士的英靈,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為了讓更多人從那些為理想信念無懼生死的革命烈士身上汲取精神力量,他們義不容辭地拿起了筆,將英烈們用鮮血鑄就的紅巖精神展現了出來 長篇小說《紅巖》自1961年正式出版,到今天已60年了。
-
陳蔚文:《文城》透支了余華的文學信譽
毫無疑問,余華這個名字已成為一個熱門的文化符號。
-
自我、反諷與賦形——李洱漫議
小 眾 李洱注定是個相對小眾的作家。
關鍵詞:  李洱2021-05-30
-
讓評論文章更有鮮活的文學色彩
不融入形象思維和感性思維的文學批評和文學評論是一個脫離了文學趣味和文學原動力的文本闡釋,而非文學本質的闡釋。
-
君子者,當止于借鑒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人們喜愛在“借鑒”和“抄襲”間顧左右而言他,甚至利用它們為自己的不恥行為開脫。
2021-05-28
-
強原創:文學創作與文學出版永恒的主題
從近年我國出版業一個有趣的現象談起。
-
從魯迅到莫言:新文學傳統中的鄉土敘事
魯迅小說和莫言小說這種既相關又相異的關系或可稱作中國新文學史上的“中層敘事”在不同時代區間和文化層次上的不同呈現。
-
當代詩詞創作的精神高度與藝術價值
當今中國與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
關鍵詞:  詩詞創作2021-05-27
-
文藝對國家戰略發展的使命擔當
2021年5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回信,強調要“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深入闡釋如何更好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需要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共同努力,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2021-05-26
-
“生產者的藝術”
在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文藝工作歷程中,“延安文藝”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關鍵詞:  延安文藝2021-05-26
-
文學代際與文學代溝
2020年,莫言出版了他的新小說集《晚熟的人》,這是繼獲諾獎(2012)之后的新作。
-
丁帆:從瓦礫廢墟中尋找有趣的灰姑娘
文學批評可分為兩種時態,既可以是及時性的,也可以是后發性的。
-
當代詩文本中的現實之維:個我境遇、他者審視與點化生存(節選)
人之生命的流變天然需要另一個相應的非生命的藝術載體與之對稱、平行。
-
文學自糾的力度與限度:“一體化”語境中的“大連會議”
內容提要 中國作協在1962年組織召開的“大連會議”,因處于中央“八字方針”與“重提階級斗爭”的夾縫之間,其運作及隨后的命運流轉,尤能體現“一體化”時代文學的某些特質。
-
聚焦 | 短篇小說如何思考?
編者按 “銳話題”是《時代文學》雜志2021年開設的新欄目,每期選擇一個文學界正在熱議,或具有前沿性、能引起普遍關注的話題,邀請國內有影響力、有代表性的作家、評論家參與討論。
關鍵詞:  短篇小說2021-05-20
-
程光煒:再談搶救當代文學史料
內容提要 當代文學史料的整理,一向擁擠在全國層面,卻忽視對地方層面,例如省作協組織機構、文學雜志和交游關系等史料的爬梳。
關鍵詞:  文學史料2021-05-20
-
李德南:關于文學與時代的思考札記
編者按 當今世界是一個高度技術化的世界,技術幾乎延伸到了一切與人有關的領域。
-
并非簡單“搬用”,而是有所“發明”
在“時代與文學”的命題下,將目光從傳統的“純文學”延伸至更大范圍內虛構的想象性寫作,可以看到,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學敘事,正在與當下的中國生活、中國經驗發生著更為密切的關聯——新的時代,敦促廣義的文學敘事發生新的變化,同時又對文學敘事提出新的要求與新的課題。
-
程光煒:當代文學階段的劃分問題
在今天上午的會議上,吳俊教授講的一個觀點我比較認同。
-
郜元寶:從文學批評諸概念內含的沖突看批評的價值取向
一 文學批評既要在針對作家作品的評價中抽引出某種普遍的和規律性認識,又須使這種認識和批評家對批評對象的審美體驗肉血相聯,不致于成為純粹說理。
2021-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