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女人的影像
作者識|我和我的同伴將演繹不同于那些影像的生活景致,那是藝術家們表演的現實生活,雖然有不少抽象的元素在里面,觀眾需要努力地觀賞、品味和思想,散場以后,還是會回到現實中來,他們提出了許多現實的問題。
2018-08-16
-
淺議中國寫意畫意象表征
《問雨》 中國畫68cm×136cm 李輝 作 “寫意”的理論萌芽于唐宋,成熟于元代。
2018-08-12
-
奇譎姿縱 妙筆詠懷——兼析馬書林的水墨畫藝術
楊門女將(中國畫)馬書林 “書林寫意——馬書林中國畫作品展”近日在國家博物館開展。
2018-08-12
-
在生活中勤學苦練
秋(中國畫) 杜滋齡 “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
2018-08-12
-
融民族文化于書法創作中
會仙巖“一柱擎山岳”詩句 農恒云 在廣西書法家農恒云眼中,書法藝術的寫意性是中國美學精神千古不朽的“舍利子” 。
2018-08-10
-
書法學習要有一種莊嚴感
為了紀念在日本被譽為“書圣”的弘法大師圓寂1150年, 1984年,日本成田山建立了和平大塔,從全國書法家中收集了1150件作品,又從中國書法家中收集了500多件作品供奉于和平大塔之內。
2018-08-10
-
魏碑流行何以未過半個世紀
鄭文公下碑(局部) 現在人們所言“魏碑” ,一般指北魏刻石書跡,而且多指北魏洛陽設都40年間的楷書刻石。
2018-08-10
-
書法由來見性真
1920年5月7日陳獨秀致胡適、李大釗信札。
2018-08-10
-
北大荒版畫獲數字化保護
近日,黑龍江省博物館對館藏700件早期北大荒版畫及64件名家書畫作品正式開啟數字化保護。
2018-08-10
-
他的半生書藝問道,折射書籍藝術傳承發展
從裝幀到書籍設計,從中國到世界舞臺,呂敬人的40年書籍設計生涯,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書籍藝術傳承與創新發展的路徑和成就。
2018-08-09
-
從李震堅看“浙派人物畫”
日前,“浙派人物畫溯源研究系列——李震堅寫生創作展”在浙江美術館展出。
2018-08-09
-
名家信札講述深圳美術往事
吳冠中與深圳展覽館時任館長雷子源的信札 釋文 老雷、小李同志: 記得你們說予備將榮寶齋印的小明片“鼓浪嶼”作目錄插頁,我覺得此畫色彩印得離你們原作太遠。
2018-08-09
-
藤蘿架下——在詩刊上畫畫之三
天壇公園里,有一個白色的藤蘿架。
2018-08-08
-
91歲畫家黃永厚辭世:所畫如時評,不做旁觀者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今晨獲悉,知名畫家黃永厚于8月7日晚19點在安徽合肥去世,享年91歲。
2018-08-08
-
“西部地區書法藝術人才培養”結項展示
由中國書協與鄭州大學聯合主辦的國家藝術基金2017年度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西部地區書法藝術人才培養”結項成果匯報展暨座談會8月6日在中國文藝家之家展覽館舉行。
2018-08-08
-
今天,你“精芬”了嗎?
近日,“精芬”一詞成為不少朋友之間見面的問候語,這可并不是對“精神分裂”腦洞大開之人的揶揄,而是另一個流行語的縮寫——精神芬蘭人。
2018-08-08
-
三聯韜奮書店美術館店年底重張
三聯韜奮書店改造前讀者刷夜閱讀的景象。
2018-08-08
-
稻田賞畫正當時
湯德宏攝 近日,江蘇泰州農業開發區秋雪湖生態景區南舍村多彩“稻田畫”迎來最佳觀賞期。
2018-08-08
-
“王羲之愛用筆”何以長存千年
相傳東晉書法家王羲之愛用汝陽劉毛筆,揮灑之間,覺此筆灑脫流暢,婉轉自如,書寫《黃庭經》后連稱“妙筆”。
2018-08-08
-
在《詩刊》上畫畫
借 題 我時常在《詩刊》雜志上畫畫。
2018-08-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