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夢”與“真”:布爾加科夫與《逃亡》
1926年10月5日,莫斯科藝術劇院上演了根據長篇小說《白衛軍》改編的話劇《圖爾賓一家的日子》(ДниТурбиных)。
2019-07-10
-
簡·奧斯丁的優雅
對達西先生的迷戀,想必妝點了許多人的少女時代。
2019-07-10
-
《黑羊與灰鷹》:歷史與現實縱橫交織的游記
2018年底,從塞爾維亞獨立了十年的科索沃正式宣布組建國防軍;2019年初,馬其頓共和國宣稱將國名改為“北馬其頓共和國”……這些新聞讓人聯想起二十年前發生在巴爾干半島上因南斯拉夫解體而發生的一系列戰爭和暴行。
2019-07-09
-
柏林市的新游蕩者
表面上,阿萊士·施蒂格的《面包與玫瑰:柏林故事》是一本關于漫游的書。
2019-07-08
-
作家們的怪癖
某日,歌德順道拜訪席勒而不遇。
2019-07-08
-
真實再現流動社會的本質
從1985年到2015年的30年間,翁貝托·埃科為意大利《快報》周刊寫下了大量專欄文章。
2019-07-08
-
凝視地獄中的繁花
幾年前讀彭恩華先生的《日本俳句史》,于眾多俳句名家中,我最鐘情小林一茶。
2019-07-08
-
理查德·弗蘭納根《深入北方的小路》:尚未游歷的世界在門外閃光
理查德·弗蘭納根(Richard Flanagan, 1961-)是澳大利亞近年來出現的一位非常具有澳大利亞特色且取得世界聲譽的優秀作家。
2019-07-08
-
馬丁·瓦爾澤小說《逃之夭夭》:有藝術才有逍遙
馬丁·瓦爾澤的《逃之夭夭》,出版于2017年1月。
2019-07-08
-
翻譯這本書,教會我“抬高目光”
皮埃爾·阿多是法國當代著名的哲學史家、古典學家,也是福柯最欣賞的哲學家之一。
2019-07-06
-
學習小說創作,有這八本書就夠了
很少人能在寫作上無師自通,大部分作者,在燒完自己可憐的人生閱歷后,就陷入無從下筆的尷尬。
2019-07-04
-
道家思想對西方文學文化的影響
對于20世紀初的西方而言,中國道家思想最重要意義在于:它是一縷東方之光,為之呈示可以克服西方文化危機的一種文化精神。
2019-07-04
-
“我恨我愛你,爸爸。”兩個尤利西斯或兩個奧德修斯
荷馬史詩《奧德賽》作為希臘-羅馬文化傳統的經典,早已經超出了一個文學文本的范疇,深入到了西方社會的思想史與心理結構中。
2019-07-03
-
《死屋》:揭開19世紀塵封的西伯利亞流放史
西伯利亞,西起烏拉爾山脈,東至杰日尼奧夫角,面積1550萬平方千米,意為“寧靜之地”。
2019-07-01
-
賦予一片空間 點燃一個希望
希望就像是人生的燈塔,希望不滅,生活不竭。
2019-07-01
-
跟著毛姆,望向異域的月亮和人性的真相
對于威廉·薩默塞特·毛姆,同時代英國評論家希瑞爾·康納利做過一個頗具毛姆色彩,也頗有概括力的評價。
2019-06-28
-
文學翻譯三重境界
由莫楷翻譯的The Invisibility Cloak(《隱身衣》,紐約書評出版社2016年出版)在美國問世以來,至今已售出8000多冊。
關鍵詞:  翻譯2019-06-26
-
邁克爾·杰克遜筆下的孩子
今年是邁克爾·杰克遜(Michael Jackson)逝世十周年。
2019-06-26
-
泰戈爾論個體與宇宙關系
古希臘文明孕育于城墻內。
2019-06-25
-
《巴黎圣母院》中譯本與陳敬容
前一陣,由于巴黎圣母院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使法國書店里的雨果經典作品《巴黎圣母院》,一夜間登上暢銷書的排行榜冠軍。
2019-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