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夯實評論陣地,引領創作高峰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文藝評論工作。
-
中國科幻的未來走向何方
中國的科幻作家在國外最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什么是中國科幻?它與西方科幻的區別在哪里?(What makes Chinese SF chinese?)如果退回上個世紀,這個問題比較容易回答,因為在歷史上的幾個發展階段中,當時的中國科幻文學確實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
2021-06-06
-
為何要促進青少年科幻文學發展?
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社長劉國輝看來,科幻文學能夠培養青少年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精神。
關鍵詞:  青少年科幻文學2021-06-04
-
科幻“不文學”?
近日,清華大學科學史系教授吳國盛參加訪談節目《十三邀》。
-
期待更多科技照亮中國未來
5月26日,教育部網站發布的一則通知,讓12所中國知名大學又一次成為廣受關注的對象。
-
在“科學的詩意”中呈現時代的鏡像
“誰是最可愛的人”這個問題始發于上世紀,更是當下的好問題。
-
陳楸帆:大文學的時代已經到來
在中篇小說《人生模擬》中,其實探討的是幾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人的命運究竟由誰來掌握?當人能夠一次次改寫命運時,他改變的究竟是什么?命運真的能夠被改變嗎?或者說,能夠被改變的命運還算是命運嗎? 這一連串令人如墮云霧又細思極恐的終極發問,其實從人類文明的源頭便被無數次地提起,從古希臘神話到莎士比亞的戲劇,從《黑客帝國》到手機游戲《生命線》,不同媒介,不同故事,不同語言文化,都不妨礙人類對于自身命運的追尋與反復講述。
-
科幻電影里的“未來”比想象近
海報設計:鄧豪俁 在火星上開荒種土豆、在火星上建造基地……這是幾年前科幻電影《火星救援》的橋段,勾勒著人類對火星的各種幻想。
關鍵詞:  科技探索2021-05-28
-
科技周:從火星著陸與科幻電影《星際穿越》看人機融合未來
2021年5月15日,“祝融號”火星車發回遙測信號,“天問一號”成功著陸火星烏托邦平原,紅色火星上首次有了中國印跡,許多網友直呼:“彷佛科幻小說成真一般!” 國家航天局公布的天問一號探測器拍攝的高清火星影像圖。
-
糖匪:我的根可能更像是一種空氣植物
糖匪,作家,評論人。
-
讀糖匪《奧德賽博》:這就是人類吧
面對浩瀚到足以把人類所有科學努力都約等于零的宇宙,就算有科學家宣稱人類是宇宙里惟一的文明物種,恐怕也沒有多少人會真的相信。
-
幻想與現實之間:科幻作品中的火星
很長一段時間里,火星都似乎是地外生命最可能的家園,因此,在科幻領域,火星也一直意義非凡。
關鍵詞:  火星2021-05-21
-
讓科幻破壁出圈 中國科幻人在思考什么……
盡管近幾年中國科幻產業借助熱門IP迎來了一波爆發式的增長,“科幻”一詞走入大眾視野,但在非科幻迷的認知里,叫得出名字的國產科幻作品也許依舊只有電影《流浪地球》、劉慈欣的《三體》和郝景芳的《北京折疊》。
關鍵詞:  科幻破圈2021-05-17
-
星空與道德律
內容提要:劉慈欣的小說《三體》提出了一個重要的道德問題:在存在其他外星文明的宇宙中,是否存在共同的道德法則?道德是否會在星際文明的競爭中等于零?盡管隨著群體范圍的擴大和生存威脅的增加,的確存在著一種“道德要求的遞減律”,也需要把道德律和博愛心有所區別,但從人類自身、從生存本身、也從道德律的意義和人與道德律的關系看,道德律并不會完全無效而等于零。
-
為孩子們的心靈成長打開一扇幻想的窗戶
近年來,隨著中國科幻文學的發展、科幻與影視等大眾傳媒的融合,本土科幻文藝日漸繁榮,少兒科幻也隨之獲得長足進步。
關鍵詞:  少兒科幻2021-05-13
-
下一部《三體》在哪?業內呼喚本土科幻“后浪”力量
隨著中國國力增強,在對遼闊時空宇宙的想象中,不少本土作家生動代入了中國經驗,不再局限于對國外科幻名篇的粗糙模仿或移植。
-
弗朗西斯科·沃爾索:意大利科幻略談
弗朗西斯科·沃爾索:1973年出生于意大利博洛尼亞,已發表作品e-doll獲烏拉尼亞獎、Livido獲意大利獎、Bloodbusters獲烏拉尼亞獎。
-
刻在月球上的中國聲音
在2021年的北京圖書訂貨會上,吳季老師的《月球峰會》舉辦了新書讀者分享會。
2021-05-10
-
詹姆斯·岡恩:把科幻當科幻讀
詹姆斯·E·岡恩(James E. Gunn),美國著名科幻作家、研究者和評論家,科幻黃金時代的見證者。
關鍵詞:  詹姆斯·岡恩2021-05-10
-
科幻文學要不要為兒童細分
兒童科幻曾經是國內科幻的源頭,涌現出很多經典名著。
關鍵詞:  兒童科幻2021-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