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AI再“飛”一會兒
為什么AI很火,落地卻很難?日前,《科技日報》一則報道發出如此疑問。
-
郭琦:科幻小說中“想象力”與“憂患意識”共存
原標題:郭琦:“What-if”——科幻小說中“想象力”與“憂患意識”共存 隨著二十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曾經只能存在于幻想之中的事物已經逐漸變成了現實。
-
《極樂空間》中的城市地理想象和空間政治
電影通過將真實景觀和幻想空間結合起來,通過獨特的電影語言,制造出一種流動性和連貫性,從而達到一種“地理景觀敘事”的效果[1]。
-
歷史的“過去”與科幻的“未來”
2019 年 10 月,中國科幻作家王晉康出版了長篇力作《宇宙晶卵》,自此,其“活著”三部曲宣告完結。
-
人類將如何面對自己的創造物?
中國近年來的影視作品,從各方面看進步都非常快,包括以往國內較少嘗試的科幻題材,也有了不少值得稱道的作品。
-
提升青少年群體的科學素質任重道遠
培養創新人才,要將科學教育貫穿于青少年成長的整個周期,在全社會構建起科學教育、科學傳播的有效體系 又到暑假,全國各地的科技館、博物館迎來參觀高峰。
-
論霞子科學童話的多元化雜糅特征
在科學文藝的諸多分支中,科學童話是重要的一翼,它與科幻小說、科學小品、科學詩、科學相聲、科教電影等共同構筑起以“科學”為內核的文藝類型。
-
“蒸汽朋克”:中國科幻題材突破方向
當前國風科幻在蒸汽朋克方面的探索才剛剛起步,目前的作品在制作方面都較為稚嫩,遠遠難以達到海外優秀作品的水準。
-
楊利偉《太空一日》走紅:科技亦人文
楊利偉又火了。
-
書籍引領我們觸摸科學的本質
康德的墓碑上寫著:“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越歷久彌新,一個是我們頭上浩瀚的星空,另一個就是我們心中的道德定律。
關鍵詞:  科普2021-06-30
-
愛我們的宇宙,并弄清楚它是如何運行的
在疫情尚未遠去的6月,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
關鍵詞:  科普2021-06-30
-
新時代呼喚可持續發展的全民科普閱讀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影響,2020年我國圖書零售市場碼洋規模首次出現了負增長。
-
《烈焰星球》的涅槃重生:當人類與他者相遇
把人類當成一個整體,讓人類與他者相遇,在相遇中讓人類慢慢能夠更為真實、客觀地審視自己,是科幻小說得天獨厚的天賦。
關鍵詞:  《烈焰星球》2021-06-28
-
徐彥利《心靈探測師》:未來心靈的辯證“探測”
書影 《心靈探測師》插圖 精讀徐彥利的作品,始于《我的四個機器人》與《心靈探測師》。
-
徐彥利:我所向往的科幻
我是一個耽于幻想的人,眼前的一棵樹,天上的一朵云,別人嘴里脫口而出的某個詞,甚至夜晚無邊的黑暗,都常常成為我幻想滋生的觸點。
-
技術想象、詩學建構與產業生態發展
“科幻”毫無疑問成為當下的時代熱詞。
-
施暢:隔離與混雜——西方科幻電影中的未來城市空間
一、引言 美國當代技術哲學家蘭登?溫納(Langdon Winner)在《技術物有政治嗎?》一文中舉過一個例子——位于紐約長島的跨越景觀大道的橋梁。
-
網絡平臺為何受到青年科幻作者的青睞
從第一部科幻小說 《弗蘭肯斯坦》問世算起,科幻文學如今已有了200多年歷史。
2021-06-25
-
《失落的星陣》:“祝歌”與“逐革”
我用“祝歌—逐革”作為這篇書評的標題,就是想把英文原標題的意思表達出來,有意選擇了兩個諧音的中文詞。
-
賦予科幻一種理想的光輝
編者按: 端午佳節,《光明日報》發表了91歲的著名科幻作家蕭建亨的文章《賦予科幻一種理想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