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哥舒:我所認識的李學斌
李學斌一定會一直記著他肩頭沉甸甸的父輩的期望,因為,他的少年小說《走出麥地》中的“父親”之愛和現實生活中父母長輩們的愛護,給了他一路走來的堅實力量。
2022-07-27
-
王泉根:也談中國古代的兒童讀物
中國的兒童讀物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文化,有自己獨特的文脈傳承與歷史資源。
關鍵詞:  古典文學2022-07-27
-
一套“神書”背后的故事
與書的相遇,有時是一種奇妙的緣分。
2022-07-26
-
《橘豆的繭》:現實與童話
繭是桎梏,也是新生。
2022-07-26
-
訪談 | 《工人日報》專訪《十月少年文學》
1.很多人都已經放棄雜志了,但卻有人新入局雜志,在這個閱讀日益碎片化的當下,創辦和堅守一本雜志的初衷在哪兒? “為什么要創辦一本新刊?”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又一次回顧了《十月少年文學》創刊至今6年的辦刊歷程。
2022-07-26
-
新時代中國兒童文學邁入新征程
兒童價值觀塑造是一個深刻的意識形態問題,兒童閱讀與接受的文化產品直接而深遠地影響到其精神世界建構。
2022-07-26
-
成長小說的旨歸
個體的成長歷程蘊含著人類的深刻秘密,常顧而常新。
2022-07-25
-
《山里的影子醒了》:奇妙的尋找之旅
青年作家馮與藍的《山里的影子醒了》,是一部想象奇特、結構精巧而內涵豐富的兒童幻想小說。
2022-07-25
-
訪談 | 劉海棲:“寫作的好處是擁有無限可能性”
采訪者:胡麗娜(青年評論家)受訪者:劉海棲(童書出版人、兒童文學作家) 2018年4月,劉海棲老師帶著尚未出版的《有鴿子的夏天》來浙師大紅樓研討,大家踴躍地表達著對這部作品的喜愛。
2022-07-25
-
王新《給孩子的七堂藝術課》:要好玩,要創造,要永久
《給孩子的七堂藝術課》王新著 廣西師大出版社出版 “要好玩,要創造,要永久”一語來自文獻學學者喬秀巖,作為一種學術座右銘,指向了一種學術與人生的態度。
2022-07-22
-
兒童讀物要追求美感
1934年7月1日,北平《文學季刊》第3期上發表署名“唐佚”的《〈看圖識字〉》的短文,這是魯迅關于兒童讀物的一篇重要文章。
2022-07-22
-
“曬娃”請三思
社交平臺的“曬娃”行為已于不經意間為孩子編制了一份“不可磨滅的檔案”,本書作者由此入手,細致且犀利地呈現了兒童信息過度共享存在的安全隱患以及對兒童自身成長可能產生的危害等,為“曬娃風潮”敲響警鐘。
2022-07-19
-
生態童年:記憶返觀,還是現實鏡像?
上世紀90年代成長起來的蘇州兒童文學作家王一梅在《我的生態童年》代后記中,闡釋了自己對“生態童年”的理解。
2022-07-19
-
“邊緣者”的成長與傷痛
從本質而言,成長是痛苦的。
2022-07-18
-
沈石溪《海豚之歌》:海浪下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歌
讀沈石溪長篇小說新作《海豚之歌》時,突然想起弗吉尼亞·伍爾夫的小說《海浪》里的一句話:“世界讓那些人經歷了如此多的沖突,而他們私下的親密關系是多么美好??!”借用這句話來概括《海豚之歌》里所描述的海浪之下此消彼長、生生不息的生命景象,倒也不失幾分相似。
2022-07-18
-
人象百年之爭終有解
《擁抱大象》 劉虎著 晨光出版社 2022年4月 《擁抱大象》是劉虎的一部新作。
2022-07-15
-
專訪生態兒童文學作家英娃:有了愛就有希望
如果說童話是孩子的讀物,那么自然生態則可以成為人類永恒的讀本。
2022-07-14
-
《起飛,大鳥》:用雄安文化記憶潤澤兒童心田
兒童文學作家賈為的新作《起飛,大鳥》(中信出版社2022年5月版)由《起飛,大鳥》《爺爺船》和《蝴蝶杯》三個短篇組成,三個有著相似主題的故事共同塑造了一個名叫“小漁”的主角形象,她是一個生活在白洋淀邊的孩子,她的生活軌跡構成了每個故事的主線。
2022-07-13
-
訪談 | 中國少兒科幻的現狀與未來
董仁威 徐彥利 少兒科幻≠少兒科普 徐彥利:董老師好,很高興和您聊一聊關于中國少兒科幻的話題。
2022-07-13
-
革命烈士葉剛的《紅葉童話集》
葉剛,原名葉道生,1908年5月生于浙江省南田縣(今屬象山縣)的南田島螺螄礁。
2022-0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