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鵑漪》:去真實的生活中磋磨
杜梨的中篇小說《鵑漪》有著綺麗夢幻的超現實外觀。
2024-12-20
-
澳門的文學是流動的文學
澳門的文學是流動的文學,也是漂泊的文學。
2024-12-20
-
關于《人間信》的兩封信
一 季進兄好! 暑假你是最悠哉的,我卻忙煞,孩子脫了學校,我最超脫也脫不了干系,時間掰開來也不夠用。
2024-12-19
-
創傷與自愈——評楊怡芬《浪淘沙》
初見小說名《浪淘沙》,感覺不那么“楊怡芬”了,她此前的小說,大多如涓涓細流,即便是以“地獄航船”里斯本丸號為藍本的戰爭題材小說,也冠以《海上繁花》這樣的題名,是對舟山漁民美好人性的頌揚,重點落在了對和平的渴望上。
2024-12-19
-
以“凝視”之姿寫出“當代性”——略談《青年文學》“新作家專號”
“新作家專號”有九篇小說作品,作者來自天南海北,題材、主旨、形式和時代精神狀況也是多元的。
2024-12-19
-
澳門文學創作的新嘗試——讀鄧曉炯《迷城之咒》有感
作為中國最早、最持久對外開放的城市之一,澳門近現代史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真實縮影。
2024-12-19
-
謝恩傳《南葦》:對生命、故土的理解
1999年出生的謝恩傳,是比較有個性的一位高校校園詩人,《南葦》則是他在2022年總結自己2018年至2022年間的一部詩集,其中以“未竟的生命,有著瘋狂的朦朧”“我的命冊,遠在故土”“慌忙的人世,誰愿嬗變不止”等8輯共計162首詩歌,闡述了他對生命、故土的理解。
2024-12-19
-
畢飛宇《歡迎來到人間》:眾生相、凡塵夢、人間的凝視
《歡迎來到人間》是作家畢飛宇潛心15年精心打磨的長篇小說。
2024-12-19
-
北京中軸線的全面呈現與深刻詮釋
北京中軸線始建于13世紀,形成于16世紀,此后不斷完善,歷經逾7個世紀,形成了由古代皇家宮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設施、國家禮儀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遺存共同構成的城市建筑群。
2024-12-19
-
《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圖典》:中華文脈 古都脊梁
北京是有著3000余年建城史和800余年建都史的歷史文化名城、世界古都。
2024-12-18
-
由暢銷書《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 引發的“事故”
在我的編輯生涯中,迄今為止市場表現最好的當屬引進版圖書、科幻小說《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
2024-12-18
-
“熬”了十七年
作為“大國通史叢書”之一的《法國通史》最近出版了。
2024-12-18
-
在高山上追尋崇高精神——評七堇年小說《火空海》
順著蜿蜒曲折的節理,最終我隨阿斗一同攀向最后一段繩距的盡頭。
2024-12-17
-
李曼靈:回望遠村,最圣潔的祈盼
在工業化時代下,機械化、陌生化城鎮文明瘋狂席卷,這也致使我們內心對遠方村落、舊時鄉土的回歸祈盼愈發強烈。
2024-12-17
-
樊迎春:寫作的教與學是為流水賦形
在近幾年參與高校創意寫作教學與研究的工作經歷中,面對學生對寫作的不同理解和他們各自的實踐,我時常陷入沉思,對一個初試寫作的人來說,天賦以外的訓練到底如何才能有效?尤其是在一切都以多元、不確定的面貌呈現的時代,寫作具有可教性與可學性嗎?不得不說,是學生在一步步給我答案。
2024-12-17
-
馬兵:“到蒼老之境,必有一種秀嫩之色”
仲尼云,“五十知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
2024-12-17
-
卡夫卡困境的別一種書寫——評萬之《尋找漢斯》
所謂卡夫卡困境,毫無疑問與作家那部未完成的長篇小說《城堡》有很大關系。
2024-12-17
-
超小規模的日常炸裂志——讀杜嶠《破鏡記》
一場溫和、悄然無聲的“炸裂”,一部精微、緩慢剝脫的羅曼蒂克消亡史。
2024-12-17
-
讀陳敬黎散文:尋找家鄉與文學的契合點
作為一位高產的知名小說作家,陳敬黎迄今為止創作的幾部長篇小說,均產生了一定社會影響。
2024-12-17
-
《同舟》:鄉村巨變下的新時代青年
《同舟》的原型是在陜西省渭南市大荔縣,那里是作者忽培元的故鄉,作者通過描寫已有六百年歷史的同舟村近十年變化,故事以趙志強、馬志遠、忽沛東、吳文倩、段淑嫻、文燕等一群年輕人投身鄉村建設帶領全村人走向幸福的過程,展現出新時代青年不畏艱難險阻奮斗出來的美好畫卷。
2024-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