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志軍:寫小說,我還得往上走 2023-08-22
- 申賦漁:人的命運在歷史背景中是如何呈現的? 2023-08-22
- 我不是一個沖動的寫作者 2023-08-21
- “把眼睛好好睜大了細看, 歷史就在我們筆下” 2023-08-21
- 馬曉麗:格局是決定作家所能達到的高度和能否走得遠的重要的條件 2023-08-21
- 臧棣:雙重贊美 2023-08-18
- 顧明遠談讀書 2023-08-18
- 我把自己比作一面鼓:吳越、班宇、岳雯談《必須寫下我們》 2023-08-17
- 黑孩、傅小平:寫作是為了彌合自我意識與外部世界的裂隙 2023-08-17
- “我愿意把如何到達的過程寫出來” 2023-08-16
- 今年上海國際文學周亮點在哪里?這五點提前知道 2023-08-16
- 關仁山:記錄變革中的鄉土中國 2023-08-15
- 獨家 | 常小琥《如英》:那些不得不說出口的終將發出鳴響 2023-08-15
- 王若虛:我想通過這本書,痛飲時代的眼淚 2023-08-15
- 世界上沒有渺小的體裁,只有渺小的作家 2023-08-14
- 胡安焉、劉書宇、蘇怡杰、王計兵:素人寫作 2023-08-14
- “詩歌是我對人生最美好的答復,詩歌讓我處于孤寂而享受孤寂” 2023-08-11
- 驍馳 × 馬一莎:哪一樹寒枝可棲 2023-08-10
- 李亞:遺忘藝術中的自我需要才能讓內心的創造變成可見的活物 2023-08-10
- 韓東:詩歌已成為我的一部分 2023-08-10
- 葉梅:點燃孩子愛科學的火種 2023-08-09
- 棉棉 × 周潔茹:有關你的一切都是文學 2023-08-09
- “讓讀者在作品中聽到中國在歌唱” 2023-08-08
- 學者韓昇:走讀《史記》,看歷史中的中國 2023-08-08
- 費瀅:小說這個夢,是想給“邊角料”一個完整的世界 2023-08-08
- 瑪麗亞·特蕾莎與蘭心的對話 2023-08-07
- 朱正:魯迅真會寫文章,但也有沒寫好的文章 2023-08-07
- 朱婧:讓光進來 2023-08-07
- 費瀅:小說這個夢,是想給“邊角料”一個完整的世界 2023-08-04
- 讓文學的莊稼長在更肥沃的土地上 2023-08-04
- 對談:“涌現與創造” 2023-08-04
- “短篇小說就是分寸的藝術” 2023-08-02
- 李亞:遺忘藝術中的自我需要才能讓內心的創造變成可見的活物 2023-08-02
- 對話《我在北京送快遞》作者胡安焉:工作為何傷人? 2023-08-01
- 聲音,或批評的曲度 2023-08-01
- “這就是我們的故事” 2023-08-01
- 昨天的英雄,如何打動今天的讀者? 2023-08-01
- 作家子禾:文學要關注的是人本身,無論他成功或失敗 2023-08-01
- 孫頻:小說還是要回到情感本身,這樣才有意思 2023-07-31
- “一切敘事都是故鄉敘事” 2023-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