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國書香節這樣撬動全球出版資源
記者從南國書香節組委會獲悉,即將于15日啟幕的2025南國書香節,國際化辦展重磅升級。
2025-08-15
-
長篇小說《鷹眼》座談會在北京舉行
以福建沿海抗日斗爭為背景的長篇小說《鷹眼》日前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座談會,座談會由作家出版社、福建省文聯、福建省作協、海峽出版發行集團、漳州市委宣傳部、漳州市文聯聯合主辦。
2025-08-15
-
從書架到生活圈,他們如何讓文化“潮”起來?
Q1:做文創目前成績如何? Q2:最近有什么亮點案例? Q3:有何對于行業趨勢的觀察和經驗思考? Q4:接下來,如何發力? 當下,出版機構越來越廣泛地開展文創業務。
2025-08-15
-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以“AI+出版”構建智慧出版新生態
在信息技術加速迭代的時代浪潮中,面對AI技術帶來的歷史性機遇,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始終堅守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責任擔當,以建設習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實踐地為根本導向,通過構建智慧出版生態體系、創新資源整合機制、強化技術安全保障等舉措,推進人工智能技術與出版產業的深度融合。
2025-08-15
-
北京作家毛建軍懷揣對文學的滿心熱愛離世,享年67歲
8月14日晚,《北京文學》雜志發布訃告:2025年8月,作家毛建軍先生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67歲。
2025-08-15
-
再訪魯藝,那些嘹亮的抗戰歌曲從這里唱響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 “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 “啊,延安!你這莊嚴雄偉的古城,到處傳遍了抗戰的歌聲……” 目光掃過這些文字,您可能已經唱出聲來。
2025-08-15
-
以筆為槍,書寫烽火歲月的壯烈史詩
編者按 80年前的今天,日本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戰爭取得偉大勝利。
2025-08-15
-
國風沁心脾,書展無邊界
左圖:讀者在上海書城觀賞山西古建壁畫展覽。
2025-08-15
-
別讓塑封皮擋住愛書人
去實體店購物,體驗感是顧客十分在意的一點。
2025-08-15
-
12歲與72歲,共同的奔赴一樣的熱愛
汪宏嘉的敦煌學大辭典筆記。
2025-08-15
-
《林放不老》書展首發
林放,是《新民晚報》老社長趙超構的筆名。
2025-08-15
-
“就像找到一位文化體驗搭子”
“朝花”的芬芳,飄進書展現場。
2025-08-15
-
哲學社科“五大文庫”首批新書揭幕
“五大文庫”首批新書在書展首發。
2025-08-15
-
必須寫下“那些不值得的小事”
因為她的短篇小說集中譯本出版,愛爾蘭作家露西·考德威爾來到上海書展,她個子高挑,在人群中像一只高冷的白鷺,但是當她開口,聲音輕柔溫和,語速如抒情的慢板。
2025-08-15
-
“陸游三書”六十載何以常看常新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尚君與朱剛來到上海書展,與讀者分享他們眼中的朱東潤和“陸游三書”。
2025-08-15
-
12歲少年啃學《敦煌學大辭典》
汪宏嘉伏在厚重的《敦煌學大辭典》(第二版)上專注抄錄。
2025-08-15
-
廣西凌云:農家書屋變身“青春講臺”
清晨,太陽剛爬上山頭,廣西百色市凌云縣加尤鎮案相村的“農家書屋”就熱鬧起來。
2025-08-15
-
四面楚歌,從這些書中看小說家們怎樣突圍
編劇、作家劉恒在《文起京華》的序言中開宗明義地指出當代寫作的困境——我們經常聽見有人夸張地哀鳴:小說死了!那么,它是怎么死的呢?語言癌變,病死了?落入人工智能的圈套,被謀殺了?出門迎頭碰上飛奔的互聯網,給撞死了?總之,小說在殘酷的信息爆炸的競爭環境中逐漸喪失了生存技能。
2025-08-14
-
哈佛教授馬丁·普克納對談嚴鋒:文化如何跨越邊界,連接彼此
8月13日下午,由譯林出版社主辦的“文化如何跨越邊界,連接彼此?——《文化的故事:從巖畫藝術到韓國流行音樂》新書分享會”亮相上海書展。
2025-08-14
-
吳玉輝長篇小說《鷹眼》:補白閩地抗戰,致敬紅色傳統
座談會現場 8月12日,由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作家出版社、福建省文聯、福建省作協、海峽出版發行集團、漳州市委宣傳部、漳州市文聯聯合主辦的《鷹眼》作品座談會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
2025-08-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