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塞利納與他的《與Y教授談心》
備受爭議的法國作家塞利納的《與Y教授談心》最初于1954年在《新法蘭西文學評論》上發表,第二年由伽利瑪出版社正式出版。
-
愛人不見了,何處去喊冤?
《消失的愛人》 大衛·芬奇有一個電影叫《消失的愛人》,這個電影是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
關鍵詞:  《消失的愛人》2020-12-25
-
他用左腳打開世界,寫下生命之書
布朗十二歲時用左腳畫畫的照片 克里斯蒂·布朗用左腳打開了他走出監牢的一扇窄門,而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找到屬于自己的“左腳”的力量,這種尋找,也許正是從像布朗一樣真誠面對自我開始的。
-
先進美好,卻致命淌血:托馬斯·品欽的隱匿賽博空間
一、網 一生酷愛豬仔玩具的品欽,想必應該看過《夏洛的網》。
-
王威廉:在持續的斗爭中再次幸存
1 法國作家加繆的長篇小說《鼠疫》已經成為經典,尤其是每當瘟疫橫行之際,這本書的熱度便會飆升,人們在文學中尋找著解藥與撫慰。
-
復雜與榮耀:猶太人與“大型的猶太人”
喬治·斯坦納(George Steiner),美國著名文藝批評大師與翻譯理論家,當代杰出的人文主義知識分子,熟諳英、法、德等數國語言與文化,執教于牛津、哈佛等著名高校。
-
圈內圈外
寫過《納尼亞傳奇》的劍橋中古文學教授C.S. 劉易斯,1944年在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紀念集會上演講,題目叫《圈內》(The Inner Ring)。
關鍵詞:  約翰·勒卡雷2020-12-14
-
一個第四人稱講述者的萬花筒敘事
“我很高興文學出色地保留了所有怪誕、幻想、挑釁、滑稽和瘋狂的權利。
-
笑的情感、文化與社會歷史
古典學家瑪麗·比爾德的新著《古羅馬的笑:演說家、弄臣和猴子》是一部“借由笑,從另外一個稍稍不同角度去思考羅馬文化”的新奇佳作,瑪麗在古羅馬的一陣陣“笑聲”間重現“風趣”景觀,揭示權力意涵,于本性-規范對話框架和希臘-羅馬雙傳統坐標中,有機整合了“笑”的情感、文化與社會歷史。
關鍵詞:  瑪麗·比爾德《古羅馬的笑:演說家、弄臣和猴子》2020-12-11
-
碎片:我們為何迷戀作家的寫作“周邊”
對于喜歡的作家的寫作“周邊”——書信、筆記、隨感、訪談等等,我們常常趨之若鶩,有趣的是,作家本人對這種迷戀,總是與我們站在相反的立場。
-
另一種世界文學的觀照視野
在新出版的《卡爾維諾年代》一書中,作家狄青以聊天卻又不乏書卷氣的筆調,敘寫了世界級文學大師、準大師的許多故事。
-
普希金的詩與炫技“神曲”
正如西歐許多作曲家喜歡取材于歌德和拜倫的詩歌一樣,俄羅斯作曲家常從俄羅斯偉大詩人普希金的詩歌中得到創作靈感。
關鍵詞:  普希金2020-12-08
-
法朗士:在福樓拜身上包含著一切可能的矛盾
【編者按】 《我們為什么憂傷:法朗士論文學》是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法朗士的文學評論精選集,涉及19世紀的浪漫主義、帕爾納斯派、象征主義、批判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等重要流派,以及歐里庇德斯、莎士比亞、拉伯雷、巴爾扎克、梅里美、左拉、都德等17位經典作家。
-
《法國文學史》:自行游弋于文學海洋
2013年,京城幾位教授法國文學的同行聚談,剛剛出版的一部《法國文學史》很快成為熱議話題。
-
在黑暗中看見最亮的光
如果我寫下“文學中最清晰的東西都是盲人看出來的”這樣的句子,一個稍有點閱讀經驗的人馬上會想到兩個人名:荷馬和博爾赫斯,不僅因為荷馬是作家隊伍里最早的一名盲人,而博爾赫斯是離我們最近的最明智的失明作家,還因為兩者都以神秘著稱,前者以他真真假假的存在,后者以他無法定義的作品和直面失明的那些論斷。
-
哈羅德?品特:他的作品獲得普遍回響
編者按:哈羅德?品特(Harold Pinter,1930—2008)是英國著名的劇作家、散文家、詩人、導演、演員和政治活動家,其主要成就體現在戲劇創作上。
-
一份價值千萬的“幸福指南”
從醫療水平、物質標準、人均預期壽命等各方面來看,當下是人類歷史上最理想、最適合生活的時期。
關鍵詞:  《幸福》2020-12-04
-
什么叫虛擬感?
1 網上有一個段子,說世界歷史都是因為《射雕英雄傳》里的老道丘處機路過牛家村而走到了今天。
關鍵詞:  《沒有個性的人》2020-12-04
-
《不祥的蛋·狗心》出版:“現實永遠比想象更魔幻”
作者:[蘇聯] 布爾加科夫 譯者:白樺熊 定價:49元 ISBN: 978-7-5352-8395-3 出版時間:2020年11月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關于作者 米哈伊爾·阿法納西耶維奇·布爾加科夫,于1891年5月15日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
-
西方經典背后的人文故事與浪漫典故
花 “花”是歐洲浪漫主義文學的核心意象。
關鍵詞:  《沙侖的玫瑰》202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