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年譜,有著生命溫度的文學史
編者按 作家年譜是當代文學另一種形式的編年史,為當代文學史料體系的建設和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基礎。
-
《大學章句》中的“自新新民”理想
《大學章句》是朱熹在原為《禮記》第四十二篇的《大學》基礎上再創作而成的文本。
-
陳平原:閱讀趣味與地域文化
最近十幾年,我常回家鄉潮州的韓山師范學院演講,那天在講臺上突然閃過一個念頭:一個學者在成長過程中,不時回望故鄉,好像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那到底是真還是假,抑或真假參半、虛實相生?這種文化上的滋養與精神上的橋梁,是否有可能落實在若干看得見摸得著的人物或文本?還有,那個若隱若現的“故鄉”,到底是通過什么途徑“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所有這些,似乎都值得深究。
-
左聯與魯迅:在文化斗爭中,大書一個“韌”字
1930年3月,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成立大會在上海秘密召開,選舉魯迅等七人為常務委員。
-
“吾國樂界開幕第一人”
沈心工出生于上海,是一位兼具崇高愛國精神與卓越藝術造詣的音樂教育家。
2022-03-15
-
“以直報怨”辨正
“以直報怨”是一個常用成語,出自《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重讀宋玉,發現“自己的園地”
楚辭中傳為宋玉作的短篇,有一首為《對楚王問》,入蕭選的卷四十五“對問、設論、辭、序上”。
2022-03-14
-
魯迅與“雷峰塔的倒掉”事件
2002年10月25日以后去西湖的游覽者一定會留意到,從1924年9月25日開始缺失的雷峰塔已重新屹立在雷峰山上,早已消失的景觀“雷峰夕照”再次成為“西湖十景”之一。
-
宮立:現當代作家說《紅樓夢》
同是閱讀《紅樓夢》,不同的作家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
洪子誠:1954年的一份書目
題 解 今天講的題目是“中國當代文學中的世界文學”。
-
讀書要看“注”——陸九淵的治學“四法”
陸九淵(1139—1193年),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心學的開創者,著有《象山先生全集》。
關鍵詞:  陸九淵2022-03-10
-
怒放的生命——左聯三杰與他們的文學創作
20世紀30年代在上海成立的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簡稱左聯)涌現出一大批如雷貫耳的名字:魯迅、瞿秋白、茅盾、馮雪峰、丁玲、周揚、沈端先(夏衍)、陽翰笙、田漢……以及左聯五烈士:馮鏗、李偉森、胡也頻、柔石、殷夫。
-
符號與聲音:明代的文章圈點法和閱讀法
《用丹鉛法》,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章正宗》,南宋末年刻配補元刻本 作為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特殊樣式,評點通常由文字形式的評語和符號形態的圈點兩部分構成。
關鍵詞:  古典文學2022-03-10
-
張福貴:“五四”新文化方向與魯迅思想的精神指向
魯迅思想的發展過程是中國現代社會思想文化轉化的歷史印記和理想路標,其思想境界是考量中華民族精神狀態的價值尺度。
關鍵詞:  魯迅研究2022-03-10
-
重讀《蛇與塔》:“女人何故屬男人”
《蛇與塔》是聶紺弩1941年1月31日寫下的一篇雜文,篇幅不長,僅八百余字。
-
祥林嫂形象六家談
引言 《祝福》發表于1924年3月。
-
對唐朝的“自由與開放”不宜一廂情愿想象
如果我們是穿越到宋朝的現代人,在宋朝的城市里行走,將會發現,宋朝城市的形態,跟我們熟悉的現代城市并沒有什么根本性的差別:都是街巷交錯縱橫、四通八達,市民自由往來;臨街的建筑物都改造成商鋪、酒樓、飯店、客邸;每個商鋪都打出醒目的廣告招牌;入夜,店家掌燈營業,燈燭輝映;有的商家還安裝了廣告燈箱,夜色中特別耀眼。
2022-03-07
-
論古典詩學中的“逸”傳統
“逸”雖為中國古代文論中頗為重要的審美范疇之一,卻素未引起學界足夠重視,尤其是“逸”在古典詩學中的發展脈絡、詩學內涵及其影響尚未得到深入探述。
-
二月二 龍抬頭 七百年前的一場誤會
每年農歷二月初二,都是“龍抬頭”的日子,老北京人流行吃春餅,吃炸糕,吃餃子,吃細面。
-
從“春夢婆”到“仙姑”
六十二歲,蘇軾(1037 -1101)被貶儋州,環境艱苦,《十八大阿羅漢頌》一文直言“海南荒陋,不類人世”。
2022-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