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時代的語言新特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數字技術正以新理念、新業態、新模式全面融入人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各領域和全過程,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2022-06-05
-
學科升降與人才盛衰——文學教育的當代命運
中文系領導告知,人文學部推選我所在的中國現代文學學科申報北京市優秀研究生指導團隊,材料由同事集體謀劃且仔細打磨,我的任務是在學校的會議上現場匯報。
-
淺探拓展副刊的承載疆界
本文所說的副刊,特指報紙的文學副刊。
2022-05-27
-
【觀察】把博物作為方法
把博物作為方法 談及博物學傳統在20世紀的余脈,對于西方作家的影響,納博科夫是一個值得審視的案例。
關鍵詞:  博物學2022-05-27
-
全球視野下的中國Z世代文學
主持人:何言宏(上海交通大學) 對話者:陳 昶(同濟大學) 顧文艷(華東師范大學) 王子瓜(復旦大學) 全球性的Z世代文學 這三年,全球大多數的Z世代年輕人都是在中學和大學校園生活中度過的,特別是,這個“校園”在很多時候已經完美過渡到本來就是他們“家園”的虛擬網絡空間,保持社交距離,改為“網課”,這對人生觀與世界觀正在逐漸成型的Z世代來說,顯然會有深刻的影響,所以我認為,全球疫情經驗下成長起來的Z世代,很可能會形成一種以代際為邊界的集體文化記憶,和一種具有全球共性的Z世代的文化心理結構。
關鍵詞:  Z世代文學2022-05-25
-
新時代藝術的人民性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社會發展的每一次進步、文明的每一次提升,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更迭與進步。
2022-05-23
-
以書問詩:新時代的詩歌應該是什么樣?
從社會學的層面以及整體性的詩歌發生機制來說,時代構成了一個顯豁或潛在的要求。
-
攜手共創“發現好詩”的新機制
在當下的文學現場,詩歌是非常活躍的文體。
2022-05-16
-
群體奴役與個體解放
如同韓裔美籍學者朱瑞英在《隱喻會夢見語言之眠嗎?》一書中所提及的,工業革命之后的所謂“現實主義”文學,實際上已經無法真正對現實圖景進行表現(representation),而只能依賴于隱喻來提供某種并不精確的模仿。
-
元宇宙的“洞穴”
近期,元宇宙成為媒介、文藝等領域討論的熱詞,盡管元宇宙還遠未變成現實,僅僅是一種可能的“構想”,被作為元宇宙例證的大多是好萊塢的科幻電影,這充分說明人們對新技術所創造的未來世界的狂喜和擔憂。
-
王逸群:走向文學批評的“物美學”
今天的文學研究是在研究文學嗎?還能照亮我們的閱讀經驗嗎?翻開每年批量生產的種種論文、專著,花樣翻新的理論和復雜綿密的闡釋常令人驚嘆,不過,它們往往只提供了一些知識,很難增進我們對作品的領會。
2022-05-14
-
文學話語: 可能生活的現代性建構
文學發展的進路,需要堅持將自身作為一種可能生活的話語建構。
關鍵詞:  文學話語2022-05-14
-
文化—智識結構的當代轉變
陳嘉映:系統說理漸漸衰落,是智性含量越來越少的表達擠進來填充了真空。
-
傳統與新興文學教育如何攜手并進
【文學教育縱橫談】 “五四”以來,文學教育一直是一個重要話題,文言與白話、審美與功利等命題的討論一直進行著。
關鍵詞:  文學教育2022-05-04
-
文學教育重在培養健康人格
作為具有普遍意義的人文教育的一種形式,文學教育往往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情感共鳴與創造能力,是一種富有情感的知識傳遞。
關鍵詞:  文學教育2022-04-27
-
蔡翔:1960年代現實主義遭遇的困難和浪漫主義的再現
我發言的題目是《1960年代現實主義遭遇的困難和浪漫主義的再現》。
關鍵詞:  現實主義2022-04-25
-
洪子誠:當代文學的“自我損害”
剛才薛毅說到《創業史》和《山鄉巨變》究竟哪部更好,好像是要站隊。
-
文學學:一門研究話語藝術的學問
摘要:如今泛泛地談論文學是詞語藝術,或者文學是語言藝術,看來已經遠遠不夠。
-
關于文學“思想性”問題的思考
談文學“思想性”的重要性,并非意味著文學創作需要“思想先行”。
關鍵詞:  文學思想性2022-04-18
-
出版視角下的類型文學
閱讀之前,沒有真相 ——新星出版社偵探文學出版之路 □馬汝軍 新星出版社于2006年起,開始打造偵探文學這一文學出版類型,并冠名“午夜文庫”,旨在對世界偵探文學做系統梳理,給熱愛偵探文學的讀者推介既適合閱讀又具有收藏價值的優秀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