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共創“發現好詩”的新機制
在當下的文學現場,詩歌是非常活躍的文體。不僅作者眾多,而且寫得快、創作量大。這與便捷的網絡書寫、傳播和交流方式有關——我們之所以能夠感知到這種狀況,也是借助了網絡的便利,網上有一大批詩歌自媒體和公共媒體平臺。毫無疑問,互聯網是激發詩歌創作活力的主要因素之一;當然也有相當數量的公開刊物和民刊發表詩歌。
盡管大家已經習慣了在網絡上發詩、讀詩,但是傳統的文學作品發表方式和審稿標準仍然沒有失效,一方面不少作者將在公開刊物上發表作品視作對自己創作的肯定,另一方面刊物也想從眾多的來稿中找到自己認可的優秀作品。但這種愿望與現實形成了矛盾:眾多詩人不斷創作出數量巨大的詩作,但紙刊的容量非常有限。能在雜志發表的作品只占詩作中的極小比例,可以說很多詩作沒有在雜志發表的機會。同時,詩作大量增加也為雜志選稿帶來了困擾——新詩是非常講究自由的文體,甚至有人說自由是新詩的本質,這樣一來,評價詩歌的審美標準就變得極為寬泛。莎士比亞說“人人心中都有一個哈姆雷特”,對應到詩歌中,可以說是“人人心中都有一套詩歌標準”,這樣對一首詩的評判就很難形成一致意見,因此不斷有詩作引起爭議——在堪稱“海量”的稿件中選出人人都能說好的“好詩”,對于刊物編輯而言是一件很難辦到的事情。
《詩選刊》的網絡詩選欄目最初只從網絡論壇和詩歌網站上選詩,后來選稿范圍拓展到微信公眾號和微信群。這種方法看似簡單,但實際操作起來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局限性很大。因此,這個欄目從今年下半年開始調整選稿辦法,計劃與中國作家網合作,從該網站的原創平臺上選詩。為什么選擇中國作家網,以及我們打算怎樣做,主要基于這樣幾點考慮:
一是中國作家網是中國作協主辦的全國最大的綜合性文學平臺,注冊用戶覆蓋面廣,注冊程序方便快捷,有較大的社會影響力和公信力;其原創詩歌欄目投稿量大,主題和風格多樣,客觀上提升了優秀作品的比率,對于網絡詩歌而言有一定的代表性。二是中國作家網有一支非常專業的管理和編輯團隊,建立了較為成熟的作品遴選、點評和宣推機制,這有利于從眾多來稿中發現和推出優秀新作;有這個良好的基礎,雜志編輯再進行二次選稿,有助于選出審美品質更高的優秀作品來;三是雜志和網站合作是一種優勢互補,可以發揮各自的長處共同開展一些文學公益活動,我們計劃側重加強與基層作者、年輕作者的交流和聯系,通過舉辦征文比賽、主題創作、走進詩群詩社等活動,在發現新人新作的同時加強對創作的評論和研討。
總之,我們的目標是一致的,就是與廣大詩人和讀者朋友們一道,攜手共創“發現好詩”的新機制。當然,這是初步設想,盡管做起來有難度,但我們滿懷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