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睽違已久!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公園劉賀主墓全面開放
15日,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墎墩苑—海昏藏寶”全面開放,睽違已久的海昏侯劉賀主墓在完成考古發掘之后,迎來首批參觀游客。
2023-12-18
-
淵渟澤匯,百川歸海
從滿天星斗,到凝為一條璀璨閃耀的銀河;從涓涓細流,到匯聚成奔涌不息的大江大河,中華文明在交流中融合、凝聚、壯大,漸漸形成密不可分的一體。
2023-12-10
-
重慶發現紀年明確的西漢早期墓葬
考古現場出土的木牘 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日前,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發布消息,該院在重慶市武隆區發現一座保存完好、有明確紀年的西漢墓葬——關口西漢一號墓,并一次性出土了600余件漆器、木器、竹器等珍貴文物。
2023-12-07
-
活化利用,文物更生動
山西運城永樂宮“出圈”到了廣東。
2023-12-06
-
加強文物科技創新
記者從國家文物局獲悉,近日,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等13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文物科技創新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2023-12-04
-
互聯網技術讓敦煌傳統文化煥發新魅力
壁畫上活靈活現的獅子、曼妙的飛天、身著異國服飾的神靈……都是敦煌留給人們的寶貴文化遺產。
2023-11-30
-
石峁博物館在陜西榆林正式對外開放
位于陜西省榆林市神木市的石峁博物館29日正式對外開放,標志著作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重要遺址的石峁遺址考古發掘、研究保護取得階段性成果。
2023-11-30
-
追溯南島語族的“風之路”
福建平潭殼丘頭遺址出土動物遺存。
2023-11-30
-
品賞流動千年的運河文化
清代漕船模型。
2023-11-28
-
文物科技:日新日進 燦然可觀
11月24日至25日,國家文物局在京舉行全國文物科技工作會議,會上介紹了近年來我國在文物科技領域的新進展,這些成果為文化遺產的永久保存和永續利用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堅實支撐。
2023-11-28
-
文化空間有溫度 百姓生活更美好
11月初,南京博物院舉辦了建院90周年系列活動,來自全國多家博物館和高校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齊聚南京,探索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之路。
2023-11-23
-
呈現遠古江南風情畫卷
展覽現場 1973年夏天,在浙江寧波余姚黃墓山下河床邊,河姆渡遺址初露真容,引起考古學者關注。
2023-11-21
-
150件新疆出土文獻鉤沉邊疆歷史
由新疆博物館精心打造的“中華史冊——新疆出土文獻展”自2023年8月亮相以來,不斷吸引觀眾的目光。
2023-11-17
-
鋪展中華玉文明萬年長卷
元代嵌寶石金座玉帽頂,湖北省博物館藏。
2023-11-14
-
見微知著 鑒往知遠
展覽現場 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攝 內蒙古正鑲白旗伊和淖爾墓群出土的北魏鎏金鏨花人物銀碗 記者 李韻攝/光明圖片 一個青銅方形小盒——長不過一拃,頂上是兩扇可以對開的小門,門鈕是一對雙足小獸。
2023-11-14
-
一頁一卷 舊紙新顏
核心閱讀 南京博物院是紙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依托單位、近現代紙質文獻脫酸保護技術重點實驗室。
2023-11-07
-
葡萄牙國立古代藝術博物館里的瓷器展品
法國游客在欣賞中國瓷器。
2023-11-06
-
讓文物有趣 讓知識生動
用短視頻和直播的方式傳播考古文博知識,須有“故事思維”,把枯燥專業的知識變成生動有趣的故事,讓輸出的內容跟時代共振、與受眾共情。
2023-11-01
-
故宮“雕版館”開館 首次展示雕版文物15000余件(組)
故宮博物院雕版館30日揭幕開館,館內庫房式陳列展出文物15000余件(組)。
2023-10-31
-
妙手修復彩繪兵馬俑
新華社記者 李 賀攝 在陜西省西安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護部彩繪陶俑修復室內,修復人員使用墨拓技術在一尊秦俑的胸前甲片上還原出“三辛”字樣的刻痕。
2023-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