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住角色 淡化譚卓
1月13日,《如夢之夢》六周年上海站巡演收官,譚卓全勤出演了六年的顧香蘭,上臺對她而言,已然形成了一種儀式感,似乎每年出演顧香蘭都成為必做的一件事。
2019-01-21
-
奚美娟:到深刻而壯闊的生活中去
“我們身處一個開天辟地的時代,每一個參與其中的人都是幸運的。
2019-01-20
-
他屬于意大利,也屬于我們
1986年6月,王蒙(右)代表文化部宴請帕瓦羅蒂,左一系本文作者。
2019-01-18
-
雕塑的熱情一直在心中沸騰
圖為吳為山。
2019-01-18
-
一人一桌一折扇,說書講古勸人方
從1959年考入遼寧鞍山曲藝團,到2018年2月劉蘭芳藝術館在河南寶豐開館,再到同年10月劉蘭芳藝術研究中心在遼寧鞍山師范學院落成,至今整60年。
2019-01-17
-
與人民在一起發現美發現樸素的力量
奚美娟 這一天,有兩個畫面反復浮現在奚美娟的眼底、心底。
2019-01-17
-
人正藝精,愿“紅燈”永遠傳承
高玉倩 “2018年12月23日,我們無比敬重的藝術前輩高玉倩老師,以92歲高齡和我們永別了。
2019-01-15
-
查明哲:人文關懷是戲劇的終極價值
查明哲,1954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1991年公派到蘇聯國立戲劇學院攻讀博士。
2019-01-15
-
完成年少夙愿 傾聽魯迅愛情
在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葉小綱的主持下,由中國音樂家協會主辦的“全國交響樂創作與發展座談會”于1月13日、14日在京舉行,邀集全國交響樂團的團長和全國的作曲家、指揮家50人共同研討中國交響樂的創作和未來發展。
2019-01-14
-
李谷一憶《鄉戀》 文藝創作不應獨此一家
2018年10月20日,北京國際攝影周開幕,李谷一在開幕式晚會獻唱《鄉戀》。
2019-01-13
-
曲藝家李廣宇的“博”與“專”
李廣宇先生是當代中國知名的曲藝家或者說文藝家之一。
2019-01-11
-
演活了谷文昌的辛柏青
如果說哪部主旋律戲劇作品能夠生動、好看、接地氣,抓住觀眾的心,中國國家話劇院原創話劇《谷文昌》一定是其中之一。
2019-01-08
-
我的藝術路徑
一 我導演的劇目雖然大都是戲曲作品,卻不是真正的戲曲科班出身。
2019-01-08
-
寫一出好戲是使命,也是幸福
“從生活到戲劇的耕耘,要像農民種地一樣,向生活深深地彎下腰去。
2019-01-07
-
丁聰的老爸:丁悚
說起丁聰,一般老百姓都知曉,他是漫畫界的翹楚;可說起丁悚,一般人就有點茫然,再說那個名字“悚”,又有點生僻,肚里沒點墨水,還容易把它讀成“束”音。
2019-01-04
-
吳文芳:資訊泛濫,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我的2018年,復雜的一年?沒有方向的一年?開心的一年?又老了一年的一年? 全都對,特別是最后的那個問題,我又比去年老了一年。
2019-01-02
-
王文瀾: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年是我工作的“主旋律”
中國日報社顧問、中國攝影家協會顧問 2018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也是我這年工作的“主旋律”,參與了社內社外多本關于改革開放40年的畫冊,像我們中國日報社內有《百名攝影師聚焦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畫冊,社外給《時間的力量:改革開放40年影像記》作序等。
2019-01-02
-
本命年天降“名優” 36歲閆銳 人藝“臺柱”養成記
北京人藝的后臺有個不成文的規定,無論年齡長幼、資歷深淺,最靠近側臺的化妝間歸屬演出劇目中角色最重的演員使用,有時是一個人,而像《茶館》這樣的劇組,則是由梁冠華、濮存昕、楊立新共享。
2018-12-26
-
王興東:用電影為時代留下證據
“想當年在長白山當兵的時候,我從來沒想過有一天會當編劇,更沒想過還會被認作一個‘著名’編劇。
2018-12-26
-
14年他幫助2萬盲人“看”電影
日前,一個特殊的電影節在北京拉開了帷幕——北京盲人電影節,看到這里很多人心里可能都會產生疑問:盲人怎么看電影?筆者也是帶著這個疑問參加了“北京盲人電影節”的開幕式。
2018-1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