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愚園路上的智者施蟄存
上海有一條愚園路,不長,也不寬,路旁的梧桐樹,從路的這一頭一直典雅到另一頭。
-
梁漱溟的“人生問題”與“中國問題”
1918年11月7日,快要過60歲生日的前清民政部員外郎、學者梁濟問25歲的兒子:“這個世界會好嗎?”正在北京大學當哲學教授的兒子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
鐘桂松:茅盾給女婿蕭逸的那些信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雖然七十年來中國發生的變化地覆天翻,但是那些為中華民族的解放、為建立新中國而獻身的中華兒女,是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的,這其中就有文學巨匠茅盾的女兒和女婿。
-
比肩世界級文豪 西方興起魯迅熱
美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家和文化批評理論家詹明信(Fredric Jameson),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就嚴厲批評西方知識界囿于“西方中心論”立場,無限推崇西方文學“正典”的意義而忽視其他國家文學的怪異現象。
-
艾珉:我們為什么愛讀巴爾扎克
-
馮雪峰:一團熾烈的火
“馮雪峰就是從這個門檻邁出去,沿著這條小路走出去,然后走到北京、上海,走到延安,走上風風雨雨的革命征程……”站在義烏市赤岸鎮神壇村的馮雪峰故居前,馮雪峰的侄子馮潮忠這樣告訴我。
-
沈從文與青島印花布
2019年11月22日,我隨合肥四姐妹之大弟宗和的女兒以去青島,為新出版的《張宗和日記》(第二卷)做分享活動。
-
陳寅恪:不負國寶,襄進學術
原標題:不負國寶,襄進學術——陳寅恪對敦煌文獻的利用與闡發 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蔣天樞整理的《陳寅恪文集》(部分) 此前數十年的中國敦煌學研究,的確過多地依賴新材料,在追索新材料的同時,忘記了寅恪先生告訴我們的要思考新問題。
-
再論“丁玲不簡單”
一、丁玲不簡單 孫曉忠:丁玲是中國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無法忽視的作家,是20世紀中國革命參與者。
-
錢鍾書的學術聯想力
錢鍾書博聞強識,同時有瞬間將相同或相異事物建立關系的能力,無論制度、器物、觀念、心理現象或藝術規律等等,錢鍾書均有將同異事物匯聚一處進行觀察的興趣,這種學術聯想力是理解錢鍾書的關鍵,不然我們閱讀他晚年龐大的讀書筆記,就以為只是抄書而已。
-
馮姚平:馮至在西南聯大
馮至在海德貝格 我和父親有聊不盡的話題,那就是昆明。
-
陳漱渝:校勘·魯迅校勘·校勘魯迅
正確評價一位作家,當然要“知人論世”,了解其生活的時代,其人際關系網絡,以及其創作歷程和心靈歷程,但最根本的依據還是其留存的文本。
-
陳思和:巴金晚年著述中的信仰初探
巴金先生曾經是一個有信仰的人。
-
魯迅怎樣研究小說史?
原標題:小說史如何講授 ——魯迅《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片論 1924年夏,魯迅應國立西北大學之邀,赴西安講學。
-
作為詩人,張繼只存在一夜
原標題:作為詩人,他只存在一夜 如果沒有被詩神的秋波擊中,張繼的《楓橋夜泊》就不可能在成千上萬書寫蘇州的詩詞里“霸屏”千年,世間也就會少了一個“一夜與千年”的傳奇故事。
-
截面與回聲——《茅盾研究年鑒(2016-2017)》讀記
《茅盾研究年鑒(2016-2017)》趙思運、藺春華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新世紀以來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頗為坎坷。
-
魯迅的胡須
魯迅在杭州任教時,1909年攝。
-
紀念 | 史鐵生誕辰69周年:離去只是永生的一個瞬間
《永遠的史鐵生》邢儀 繪 史鐵生,生于1951年1月4日,北京人。
-
古代文學研究的“觀念”“技術”和“路數”
《秋閨思》詩意圖,自《唐詩選畫本》 《畫秦少游桃源憶故人詞意》,自《宋詞畫譜》。
-
早年溫庭筠:從有志青年到文場浪子
原標題:陳尚君:從有志青年到文場浪子——詩人溫庭筠的早年經歷 溫庭筠無疑是晚唐重要的全能作者:他能古、今體詩,尤擅樂府,與李商隱并稱溫李;他工駢文,風格綺麗,與段成式、李商隱齊名,稱“三十六體”(一說為“三才子體”);他是詞體的開拓者,史上有“花間鼻祖”之譽;他有志怪集《干饌子》,原書不存,《太平廣記》引錄甚多,今人有多種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