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播學視野下的中國當代文學70年世界影響
如何評價一部作品的影響,如何評價一個作家的創作,如何評價一個時代的文學?在100多年來與西方文化的對話中,在21世紀日新月異的信息傳播技術與媒介的發展過程里,博大精深的中國文論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深入拓展空間。
2019-08-09
-
通古今之變 成新鑄之體
在古今中外文學史上,歷史一直是一個很重要的文學資源。
關鍵詞:  新中國70年歷史小說現代歷史文學2019-08-07
-
軍旅文學理論與批評70年:篳路藍縷的守正開拓之路
內容提要 綜觀當代軍旅文學史,“前17年”的軍旅文學批評乏善可陳,這是時代的政治背景及諸多原因所造成的,到了20世紀80年代軍旅文學批評曾一度崛起與繁榮,與創作形成兩只同時滾動的輪子,一起構造了軍旅文學創作與批評的蜜月期,但好景不長,到了20世紀90年代,伴隨著文學語境的突變,軍旅文學批評再度式微。
2019-08-01
-
新中國70年散文創作:在繼承傳統中開拓創新
新中國成立70年,中國社會在各行各業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軍旅文學70年:只知詩到蘇黃盡,滄海橫流卻是誰?
內容提要 軍旅文學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即“文革”前17年(1949—1966)、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以及新世紀至今。
-
從“新時期”到“新時代”: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的總結與反思
從“新時期”到“新時代”,一系列或遠或近的紀念活動,都或明或暗地與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發生著聯系。
-
青年作家小說創作的精神流變
宋寶穎/制圖 從李澤厚在《中國現代思想史論》里把二十世紀中國知識分子概括為六代起,以“代際”為研究對象和分析模型的思路就變得流行起來,當下學界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的說法就是這一思路的賡續。
2019-07-23
-
絲路人文遺存與唐代文學的西域書寫
以長安為起點的絲綢之路,沿線星羅棋布地分布著為數眾多的前代或當朝的名勝古跡,這些古跡既包括了以秦漢長安宮殿群為代表的政治性遺跡,也包含了以驪山、華山、隴山、蕭關、玉門關、陽關、金山等為代表的自然及軍事遺跡,同時也還含有如麥積山、莫高窟等為代表的頗具宗教文化性質的遺跡。
-
城市經驗和城市研究
城市文學研究,有一個學科歸屬問題亟待解決。
-
詩歌批評和詩歌創作應互相砥礪,推動精品力作誕生
張桃洲(首都師范大學教授) 構筑詩歌批評和創作的“寫作共同體” 我們所處的時代具有前所未有的豐富性。
2019-07-17
-
2018年湖北文學評論:“跨體越界”的批評
2018年,有關“鄂派批評”的提法浮出水面。
-
2018年湖北詩歌:同時代人的凝視與個體的幽鳴
2018年,當湖北詩人們意識到,以詩歌的方式向這個時代發出問候,會顯得多么理想主義,同時又是那么虛幻而悲壯。
-
粵調說唱文學的域外傳播與研究
粵調說唱文學指以木魚歌、南音、龍舟歌、粵謳等為主要類型,流行于廣東粵語方言區的唱本與報刊文藝作品,迄今已有300多年歷史。
-
大自然文學漫談
自然文學與大自然文學 目前關于自然與文學的主題的學術名詞有:自然文學、大自然文學、環境文學、生態文學、綠色文學等。
關鍵詞:  自然文學2019-07-13
-
軍旅報告文學的時代擔當
新時代為軍旅文學尤其是報告文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
發時代先聲 抒人民心聲
●《誰是最可愛的人》成為新中國17年報告文學的優秀代表。
2019-07-10
-
新中國70年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及其經驗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立足實際,領導全國人民不斷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問題,不懈探索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路,重點在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凝聚中國力量,豐富廣大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著力,為新中國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提供了重要支撐,也取得了文化建設的重要經驗。
-
清代貶謫文學中的西北書寫
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努力,清廷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平定西域,統一了天山南北,正式進入“國家一統,同文之盛”的新紀元。
2019-07-08
-
當代文學的“洪鐘大呂”
中國當代文學走過了70年,它是共和國的產物,伴隨著共和國一起成長。
2019-07-08
-
簡論里下河長篇小說:當代農村城市化進程中的人性人情
江蘇里下河地區,南依長江,北近淮河,西有大運河,東臨串場河。
2019-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