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桑樹下:紅土地上的新故事》:文學與青春相互照亮
每部作品都有它的底色,湖南岳陽作家方欣來的報告文學新著《馬桑樹下:紅土地上的新故事》(后文簡稱為《馬桑樹下》)是綠色的,也是紅色的,還是金色的。
2024-11-22
-
楊曉升《大象》:螞蟻也有撼動生活的力量
中篇小說《大象》是作家楊曉升在現實主義創作的道路上持續耕耘并沉淀的結果。
2024-11-22
-
中國古代闡釋學的幾種表現形態
21世紀以來,學術界存在一種學術動向:從普遍的、大寫的、確定性的語言論范式走向具體的、小寫的和非確定的后理論范式。
2024-11-22
-
“姿本”:一個揭開“超真實”的通道
作為一名媒體從業者出身的女作家,舒雅(本名汪明明)慣于從“符號”“擬像”“表演”等視角切入,審視當代人存在于景觀幻象中的境遇和樣態,挑戰內嵌于消費主義的鏡像迷戀與符號異化。
2024-11-21
-
在場的往昔與畸零者的情動時刻
“年輕的時候,時間只有現在,和不斷被現在吞噬的未來;年老的時候,時間只有過去,和不斷被過去吞噬的現在。
2024-11-21
-
今日批評家 | 白惠元:越界的想象力
我的批評觀 越界的想象力 白惠元 2024年8月20日,萬眾矚目的國產游戲《黑神話·悟空》正式發售。
2024-11-21
-
介入與延展 非虛構作品的現實關懷——以丁燕《工廠女孩》為例
摘要: 打工文學作為“底層文學”的一種,多為打工者本人以打工生活為題材的創作,因而更具時代性和現實意義。
2024-11-21
-
楊輝:《在曠野里》的“新”與“舊”
《在曠野里》甫一開篇,有著在血與火的年代長時間革命工作經驗的“老同志”朱明山,就被“安排”到“新”與“舊”強烈對照的情境中。
2024-11-21
-
丁小龍:命運的輕與重——讀吳克敬《仰視》
一 “風先生”可謂是吳克敬為當代文學提供的新形象。
2024-11-21
-
馬兵:“到蒼老之境,必有一種秀嫩之色”
仲尼云,“五十知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
2024-11-21
-
鄉村“女兒”的心靈關懷——論孫惠芬的鄉土小說創作
孫惠芬從1982年開始發表第一篇小說,至今已有40多年,作品數百萬字。
2024-11-21
-
共赴一場“70后”的文學邀約
“代”既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創造。
2024-11-20
-
讀懂中國文化之美,探尋華夏五千年美的歷程
中國美學是中國文化有機體的一部分,是觀照五千年文明根脈的透亮明鏡,也是獲得深層生命安慰的繾綣之鄉。
2024-11-20
-
《江南物語》:詩人心靈的真實“自傳”
湖南藝術職業學院教授張建安是文藝評論家,江西高校出版社最近推出他的詩集《江南物語》,不由讓我倍感驚訝。
2024-11-20
-
《山西文學》“步履”欄目:發掘青年力量,走出屬于自己的路徑
2018年1月,《山西文學》開設了發現和推薦新作家的“步履”欄目。
2024-11-20
-
“新南方”,觀察作家作品的一種方法
在多元共生、精彩紛呈的中華文學大家庭中,對于某些區域、地方的作家和作品的研究與評論,往往會出現多寡、輕重的傾向。
2024-11-20
-
《野色》:草原上的另類“哈姆雷特”
在長篇小說《野色》(中信出版集團2024年7月版)中,青年作家索南才讓所講述的,依然是那些發生在草原上的愛恨情仇故事。
2024-11-20
-
“自故鄉抵達世界”——讀汗漫的《紙上還鄉》
鄉情或許是自有文字以來,最常被敘寫的情感之一。
2024-11-20
-
陳繼明《敦煌》:用虛構筆法“活化”敦煌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敦煌是一個知識性的、文化遺產的、充滿底蘊而又遙遠神秘的存在,似乎它是已經固化的文化遺存。
2024-11-20
-
范詠戈:由敘事藝術解鎖“人物密碼”
周振天作為國劇創作的領軍人物,在近半個世紀的創作生涯中創作了二十幾部長篇敘事類作品,包括長篇小說、長篇電視連續劇、多幕話劇及其它舞臺影視劇。
202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