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巖:在少兒科幻小說中,探訪“零碳”未來
人人都想知道未來,想跨越時間去看看10 年、20 年、50年甚至100 年之后的生活是怎樣的。
-
人工智能的可能與限度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持續性突破與日常化普及,整個社會對人工智能的關注度不斷提升。
-
魔幻變局下的眾生鏡像
《0.25秒的靜止》是一部荒誕而不失凝重,奇異而不失深邃的科幻小說,它結構新穎、寓意豐沛,將諸多人物置于一場人類瀕臨滅絕的大災難之中,在這場歷時5天的大動蕩面前,讀者看到的是魔幻的現實和真實的人性顯露。
關鍵詞:  《0.25秒的靜止》科幻小說2022-08-26
-
科幻文學欣賞論
科幻小說自誕生以來,最核心的吸引力,其實是建立在認知邏輯基礎上的“驚奇感”,或者說“新奇性”。
-
振動科幻與哲學的雙翅
與談人: 江玉琴:深圳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主要從事后人類理論、科幻文學研究 黃秋燕:深圳大學文藝學博士,主要從事科幻小說與身體美學研究 雙翅目:當代新銳科幻作者,代表作《公雞王子》《猞猁學派》《智能的面具》 邱秋鳳:深圳大學漢語言文學本科生 邱秋鳳:科幻批評家達科·蘇文在20世紀70年代將科幻小說的特性解釋為“認知陌生化”。
-
科幻作家:在宇宙星空尋找驚奇故事
劉洋出版的長篇小說《火星孤兒》封面 科幻創作的整體趨勢是越來越貼近現實世界,更多地書寫人類社會在科技浪潮中的異變與癥結,但無論如何,探索遙遠的星辰大海始終是科幻作品的重要主題之一。
關鍵詞:  科幻創作2022-08-25
-
徐可:為中國科幻文學插上飛翔的翅膀
幻想文學,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關鍵詞:  中國科幻文學2022-08-11
-
從“科幻迷”到科幻作家
劉慈欣是從20世紀80年代“科幻迷”群體中脫穎而出的作家,他親歷了當時的“清理精神污染”。
-
科幻文論 | 葉菲列莫夫:科學與科幻
譯者按 伊萬·葉菲列莫夫(Иван Ефремов,1908-1972)是蘇聯20世紀50-60年代時期最有影響的科幻作家。
-
“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國在”
從梁啟超的小說界革命開始,科幻便搭乘著“新小說”的順風車進入國人的視野。
-
董仁威:“《三體》后時代”出現突破性作品的時間不遠了
原標題:中國科幻的第一個百萬大獎誕生 7月31日,中文在線的全球元宇宙大賽奇想獎(科幻小說類)揭曉,十部獲獎作品從上萬部參賽作品中勝出,每部獲獎金10萬元,共100萬元,中國科幻的第一個百萬大獎誕生(四屆京東文學獎科幻獎1名,純獎金20萬元)。
關鍵詞:  全球元宇宙大賽奇想獎科幻小說2022-08-03
-
浪漫的喜劇科幻
喜劇科幻電影《獨行月球》正在火熱上映,該片托起暑期檔熱度的同時,也將國產電影“科幻+喜劇”這一話題再度提起。
-
防范元宇宙泡沫化
元宇宙并不是一個嶄新的概念。
關鍵詞:  元宇宙2022-07-28
-
元宇宙:一場人類的精神探險
“元宇宙”是近兩年來人文社科學術界所討論的重要話題,以至于2021年被稱為“元宇宙元年”。
2022-07-27
-
寫給羅馬血和音樂的歌
羅馬,因其悠久的歷史被稱為“永恒之城”“世界之都”。
-
文學場域中的思想實驗者
“江波科幻精品系列”選出江波2003年以來發表創作的25篇中短篇科幻小說,包括《隨風而逝》《濕婆之舞》《最后的游戲》《機器之道》《時空追緝》《洪荒世界》6冊。
-
游戲·國家·元宇宙
在《三體》誕生前,《超新星紀元》曾被認為是劉慈欣的最佳長篇小說。
-
用我們的手拯救變熱的地球
拿到《零碳中國》這本書,浮想聯翩。
-
科幻是通識教育的嶄新未來
通識教育的未來困境 世界通識教育經過近百年的發展,無論是芝加哥大學倡導的“偉大的書”的經典閱讀模式,還是以哈佛大學為代表,所構建的完善的全人教育(well-rounded person)模式,都面臨著新的困境:如何把想象力教育和未來教育納入現有的通識教育體系。
-
高質量原創科普圖書的實現之路
主持人: 楊虛杰: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原副總編輯,科普出版人 受訪者: 何龍:長江少兒出版集團董事長、社長,湖北省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 劉華杰: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物學者,博物作家 王立銘: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著名科普作家 陳玲:中國科普研究所科普創作研究室研究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秘書長 要提升全社會對科普的有效需求 楊虛杰:我國目前科普讀物的基本生態是怎樣的?科普創作和出版的重要性在哪里? 何 龍: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研究中心組織編寫的《中國科學傳播報告(2021)》顯示,我國僅在2020年度內,就出版了科普圖書9853.6萬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