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新認識趙元任
在紀念趙元任130周年誕辰之際,商務印書館邀請語言學界、文學界、歷史學界的學者,召開了《趙元任日記》出版座談會。
2023-08-24
-
思想導師——茅盾對戰時青年的引領
茅盾初入文壇即著眼于青年知識分子革命題材,以“青年知識分子在大革命時代里的客觀行為過程作為小說創作的藝術透視點和表現角度”。
2023-08-23
-
唐朝“怕老婆”風氣考
編者按:近日,花城出版社出版《唐詩里的唐朝》,一部關于唐朝詩人與詩歌的通俗類歷史讀物。
2023-08-22
-
與沈從文一起的日子
年過八旬的王亞蓉回憶起自己年輕時與沈從文一起工作的時光時,昨日仿佛在眼前:他給我們談刺繡,說色彩,尤其講到鳳凰,聲音越說越輕,右手食指輕輕點著,最后稍加重一點兒語氣說一句湘西話“美極了”結束;吃飯的時候他??曜訆A一塊排骨,舉著時間長了忘記放進嘴里,又放回盤里,起身去拿書,我們忍不住提醒他:您先吃飯!先吃飯吧! 許多年后,王亞蓉已成為中國紡織考古的學術帶頭人,主持參與了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河北滿城漢墓、北京老山漢墓、北京大葆臺西漢墓、新疆民豐尼雅遺址、陜西法門寺唐塔地宮、江西?;韬钅沟榷嗵幙脊努F場的紡織品文物保護和清理工作,親手復原了中山王劉勝的金縷玉衣,發掘出“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護臂。
2023-08-21
-
經典作家??茝|
【唐弢年表】 1913年3月3日,生于浙江鎮??h西鄉古唐村,原名唐端毅,字越臣。
2023-08-18
-
販書人怎樣為古籍版本學立傳?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國家開始重視保護中國文化遺產,全國普遍進行古籍人才培養,生于清末民初的中國書店老先生們成為授課和教材編寫的主力軍。
2023-08-17
-
白描孫毓棠
孫毓棠(1911年-1985年) 一 天津與北平曹禺的南開、清華同學 曹禺與鄭秀的故事開始于一九三三年的春天。
2023-08-16
-
從亡命到覺醒,梁啟超的漫長跋涉
一雨縱橫亙二洲, 浪淘天地入東流。
2023-08-15
-
“單靠一只燕子,春天是不來的”
一 北京魯迅博物館1956年收藏了一幅魯迅書贈好友郁達夫的條幅《答客誚》,該條幅的復制件一直在《魯迅生平展》上展出。
2023-08-14
-
王得后:年輪中的文壇往事
編者按:花城出版社“《隨筆》文叢”近日出版了王得后先生的《年輪》,該書收錄魯迅研究專家王得后多年以來的重要文章,共分作者自述、師友記事、來往信札三部分。
2023-08-11
-
作為文學遺產的傳統與現代性再造——論新世紀詩歌中的杜甫書寫
自新文學發生以來,杜甫是眾多作家、詩人和研究者爭相效仿與闡釋的對象,其“詩圣”地位因這種疊加式的重塑而獲得了鞏固和再造。
2023-08-10
-
“先賢祠”:新文學史編纂中經典作家的敘述體制
引言:文學史經典作家敘述的傳統 文學史的編寫是一種歷史記憶的標記行為。
2023-08-09
-
陳平原:演說之于現代中國
這話題要從一九九九年說起。
2023-08-08
-
昌耀與王久辛及《狂雪》有關的佚信佚文佚詩
今年是昌耀逝世二十周年,更是王久辛抒情長詩《狂雪——為被日寇屠殺的30多萬南京軍民招魂》(以下簡稱《狂雪》)發表三十周年。
2023-08-07
-
稿本日記與情境文學史建構 ——以中國近現代稿本日記為例
近些年來,隨著公私館藏的相繼開放和數字化技術的飛速發展,文學新史料不斷被發現,文學的文獻學研究得到極大推進和關注,國際人文學術也有明顯的物質文化研究轉向,文學史的書寫面臨著文獻學的嚴峻挑戰。
2023-08-04
-
趙家璧為《中國新文學大系》奠基:逐魯迅而居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和出版史上留下濃重一筆的《中國新文學大系》(以下簡稱《大系》),1935年至1936年在上海先后出版,第一輯共10卷。
2023-08-03
-
紅城·魚街·馬福蘭——海豐之行兼懷聶紺弩
在聶紺弩誕辰一百二十周年之際,我決定沿他當年的足跡走一走,首選了粵東海豐。
2023-08-02
-
王道:家信里的顧頡剛
二〇二三年是著名歷史地理學家、民俗學家顧頡剛先生誕辰一百三十周年,顧先生在蘇州的故居也即將進行保護性修復工程。
2023-08-01
-
【溫故】七月,古塔的風鈴聲里詩意綿長
編者的話 本月起,文史頻道將常設“溫故”專欄,在每月最后一天重溫當月選載佳作及獨家文章。
2023-07-31
-
【三萬里,盛唐詩】我們為什么向往詩的年代?
安史之亂后數年,吐蕃大軍入侵西南,大唐節度使高適交戰不利,長安岌岌可危,困守孤城的高適向監軍太監回憶起自己與李白的一生往事……近日,電影《長安三萬里》火爆上映,該片以李白和高適兩位大詩人波瀾壯闊的生平經歷,以及彼此的情誼為劇情脈絡,兼及歷史中家喻戶曉的著名詩人、藝術家及愛國將領,共同構畫出一幅充滿史詩感的大唐群像畫卷。
2023-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