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華文學:中西合璧 從容前行
●20世紀80年代以來,來自中國大陸的留學生以及新移民人數的激增,推動歐洲華文文學出現新高潮 ●歐洲華文文學逐漸形成了“平和淡遠、散中見聚”的特色,具有文化中和的特質 ●非母語寫作體現出華人作家同異文化溝通的意識自覺,為作品實現跨越民族、國家、語言、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條件 歐洲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它的政治經濟制度、思想文化曾深刻影響了中國社會的近現代轉型,而中華文明作為歐洲文明的“他者”,在現代歐洲的形成過程中也曾扮演過重要角色。
-
七十年來唐宋文學研究的歷史啟示
內容提要:新中國七十年唐宋文學研究的總體觀照,具體表現為以下三種經驗范式的總結分析:一是文學思想性主導的經驗范式,以建國初十七年關乎詩國“盛唐”氣象的學術爭鳴和有關宋詩選注標準的錢鍾書話語為典型現象,啟示我們深入思考文學本質規定中的政治思想問題;二是思想方法創新思潮主導的經驗范式,以方法趨新和學術固本的優勢互補、“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的相互生成為學術語境,啟示后人注意方法創新對于文學本質發現的意義;三是學術爭鳴關乎中國特色文學體系建構的經驗范式,以《二十四詩品》作者問題的爭鳴和中國文章學體系成立于何時的爭鳴為典型現象,啟示學界關注中國古典文學體系構建的文學性這一本質問題。
-
在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人類將始終堅守正直與善良
近期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再次為人類敲響了警鐘。
-
全面回顧與多向度的開放式寫作
2019年的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異彩紛呈。
-
2019年長篇小說:關于戰爭、城鄉、新人的備忘錄
在梳理歷史、城鄉、“新人”等重要文學史命題上,2019年的一批長篇小說充滿啟發與暗示。
-
2019年散文:紙上的亮點與記憶的暖色
無論是讀者對散文的接受心理,還是作者投注于散文的價值期許,都已明顯溢出理想中的純文學范疇,指向了以介入社會現實為旨歸的文學形態蛻變和文學功能重塑。
-
2019長篇小說:日常生活如何進入文學?
原標題:日常生活如何進入文學?——2019年長篇小說的一個側面 文學源于生活,如何將生活較為貼切地移植進文學,并進行深度提煉和有效表達,是十分考驗作家的。
-
西藏文學的又一個春天
今年迎來了西藏民主改革六十周年,這六十年里西藏文學也在不斷發展壯大,文學作品的主題也從為宗教服務,回歸到表現現實世界,表達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上來,在不同的時代,涌現出來一批優秀的作品和作家,為繁榮和豐富我國文學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貢獻。
-
2019年軍旅文學:砥礪前行 持續發力
剛剛過去的2019年,在深化軍改動態過程中的軍旅作家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堅守陣地,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時代背景下,奉獻出了不少精品力作。
-
2019年短篇小說創作巡禮:走向敘事的不確定性
現代小說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反對過度明確的中心意義,排斥各種主體觀念對敘事的強制性介入。
-
2019年理論評論綜述:面向未來的反思與創建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也是五四運動100周年。
-
詞語無邊界——詩人馮晏作品研討會綜述
“中國當代優秀詩人專題研討會”第一期暨馮晏詩歌創作研討會于1月12日在廣東省肇慶市鼎湖區舉行,本次活動由中國人民大學文藝思潮研究所和《作家》雜志聯合主辦。
-
2019年報告文學:時間的年輪
在文學的叢林中,報告文學的根深扎著大地,長得枝繁葉茂,挺拔高聳。
-
2019河北散文掃描:為時代、文學和個體情感代言
作為游弋于敘事和抒情之間一種博采眾長的兼性文體,散文一直因為自由而茁壯——直到今天,當小說因為技術和資本而面臨被產業化的危機,詩歌受到社會心理影響而易被情緒裹脅時,散文依然故我。
-
李美皆:七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中國2019年的大事,為此,《民族文學》特設全年主題專欄,并推出第九期、第十期兩個專號。
2020-01-16
-
張柱林:當代中國故事的多重想象空間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或中國的現代化偉業也進入了一個關鍵的時刻。
2020-01-15
-
李林榮:尋根言說的三重取向
一 優秀的文學雜志都有自己的個性魅力。
2020-01-15
-
霍俊明:“少即是多”:作為可能性的少數民族詩歌
當代中國曾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少數民族詩人,他們完成了對個體、族類和時代以及歷史的多重命名和詩性發現。
-
2019年中短篇小說:成為“無處不在的普通人”
2019年歲末,本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之一的波蘭女作家奧爾加·托卡爾丘克題為《溫柔的敘述者》的獲獎演說在全球廣為傳播,演說對于何謂“文學的經驗”、第一人稱敘事的意義,以及如何在信息超載的當下重新理解小說的“故事性”和“寓言性”,皆給出了精彩的闡述。
-
情感深度與小說的新主題——2019年長篇小說的新變
討論每一年的長篇小說,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