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作品真正擁有世界視野和民族靈魂
布隆布拉尼(Proeung Pranit),出生于1979年,詩人,柬埔寨作家協會主席,奧多棉吉省理事會理事。
2025-06-23
-
從喬伊斯、托賓到薩莉·魯尼,愛爾蘭作家如何處理他們的文化
布魯姆日(Bloomsday)源于詹姆斯·喬伊斯的文學巨作《尤利西斯》,在這一天主人公布魯姆開啟了他在都柏林的漫游。
2025-06-23
-
因應“舒適推理”閱讀風潮 日本暢銷書作家乙一作品將上市
自2020年起,“舒適推理”小說在歐美圖書市場漸成風潮,也正在影響中國推理小說的閱讀喜好。
2025-06-23
-
在流動的世界中辨認自我
旅美作家夏商主編的《2024年度海外華語小說》收入了16篇小說,均發表于國內各大文學期刊,作者來自于美國、加拿大、德國、日本、西班牙、瑞典、荷蘭、新加坡等,既不乏資深作家,也有初涉文壇的新人。
2025-06-20
-
德國中國文學讀者俱樂部舉辦中外詩歌沙龍,慶祝“文明對話國際日”
6月13日,為慶祝首個“文明對話國際日”,通過文化展示與互動搭建跨文明對話平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由中國作家協會外聯部支持,德國中國文學讀者俱樂部與柏林中國文化中心聯合舉辦的文化沙龍“探索現代詩的靈智世界”舉行。
2025-06-19
-
第十一屆紅場圖書節紀念二戰結束八十周年
為期四天的第11屆紅場圖書節6月7日在俄國首都莫斯科市中心著名的紅場閉幕。
2025-06-19
-
父愛如山,呈現的卻是不同的面孔
父親對子女深沉而綿長的愛,既內斂又堅韌,仿佛一枚小小的種子,自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就深深地播撒在幼小的心田里,既鑄就了他們迥異的個性,又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他們的未來。
2025-06-17
-
從卡夫卡到卡芙卡
2024年是卡夫卡逝世100周年,世界各地出現了許多紀念活動。
2025-06-17
-
凡爾納逝世120周年,巴金圖書館開啟“科幻季”
今年是法國小說家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1828-1905)逝世120周年。
2025-06-16
-
第二屆愛爾蘭文學學術研討會在滬舉辦:葉芝詩歌架起中愛文化交流橋梁
6月13日,“上海公共關系第二屆愛爾蘭文學(葉芝詩歌)學術研討會”在愛爾蘭駐上海總領事館舉行。
2025-06-14
-
時間、故事與小說:一場關于文學經典的漫談
主持人:馬兵(評論家,山東大學文學院常務副院長) 對談嘉賓:李 浩(作家,河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劉玉棟(作家,山東作協副主席) 來穎燕(評論家,《上海文學》副主編) 顏煉軍(評論家,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 趙月斌(評論家,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王蘇辛(作家) 1 我們仍要重視故事,重視故事的講述方法 馬兵:我們在談論文學經典時,總在稱頌經典的審美光芒、精神力量和雋永價值,故事似乎并不構成經典的核心維度,尤其經受現代主義的洗禮之后更是如此。
2025-06-13
-
“首屆中外文學理論發展與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構建學術論壇”在上海舉行
在全球知識格局深度調整、東西方思想持續交融的時代背景下,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自主知識體系,已成為學術界肩負的重要使命。
2025-06-12
-
《尼采著作全集》《梅洛-龐蒂文集》出版座談會在京召開
“二十世紀的思想基調:《尼采著作全集》《梅洛-龐蒂文集》出版座談會”日前在北京舉行。
2025-06-12
-
保羅·默里以《蜂蜇》獲意大利女巫歐洲獎
50歲的愛爾蘭作家保羅·默里(Paul Murray)以其第四部長篇小說《蜂蜇》(The Bee Sting)的意大利文譯本在日前閉幕的2025年都靈國際書展上獲得了第12屆女巫歐洲獎。
2025-06-11
-
加拿大作家邁克爾·克拉米以紐芬蘭小說《鬩墻》獲都柏林文學獎
59歲的加拿大詩人和作家邁克爾·克拉米(Michael Crummey)以其小說《鬩墻》(The Adversary)贏得了2025年度的第30屆國際都柏林文學獎。
2025-06-11
-
近期俄羅斯文學:新鮮的種子已經撒下, 留待并不久遠的未來去收獲
俄羅斯“大書獎”獎杯 回望近期俄羅斯文壇,其發展軌跡深刻烙印著時代的復雜性與張力。
2025-06-09
-
五月世界文學動態
2024年度塞萬提斯文學獎頒獎 2024年度塞萬提斯文學獎頒發給了西班牙小說家和詩人阿爾瓦羅·龐博。
2025-06-06
-
巴努·穆什塔克:就像一千只螢火蟲點亮一片天空
77歲的印度作家和律師巴努·穆什塔克(Banu Mush?taq)以所著英譯短篇小說集《心燈》(Heart Lamp)獲得了2025年的國際布克獎。
2025-06-05
-
研究英語文學,發出中國聲音
學者艾米爾·穆夫提在《忘記英語》這本學術專著里提到一則驚人的數據對比:“在中國,受過一部分正式英語教育的人甚至比美國總人口還要多。
2025-06-05
-
AI時代的閱讀
人工智能的誕生拓展了知識邊界,深刻影響了人們的生活,以致世界互聯網教父凱文·凱利在《5000天后的世界》(潘小多譯,中信出版集團2023年出版)中預測,從技術領域到社會形態,人類將不得不面對最為深徹的變化;尤瓦爾·赫拉利《未來簡史:從智人到智神》(林俊宏譯,中信出版集團2015年出版)更斷言,生物本身就是算法,基于生命是一個不斷處理數據的過程,人類必將迎來第二次認知革命。
2025-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