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個敦煌“官方課”開講 邀孩子“足不出戶” 享敦煌藝術
記者16日從敦煌研究院獲悉,由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與涂思美育聯合出品的《出發啦!敦煌》音頻課程正式開講,旨在邀請全國百萬少年開啟一場“足不出戶”的聲音探索之旅,將敦煌莫高窟的魅力展現給他們,讓其領略傳奇的敦煌文化。
-
讓全國孩子都能看一場優質的兒童劇
7月13日,第九屆中國兒童戲劇節迎來一批特殊的小觀眾——由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和演員許亞軍共同邀請的39名來自北京順義太陽村的孩子來到中國兒童劇場,觀看兒童劇《我們是秦俑》。
關鍵詞:  中國兒童戲劇節太陽村公益性西安國際兒童戲劇展演2019-07-16
-
兒童劇《我們是秦俑》讓博物館的文物“活”了
原標題:兒童劇《我們是秦俑》讓博物館的文物“活”了 你能想象博物館的文物“活”了過來是什么情形嗎?13日亮相第九屆中國兒童戲劇節的兒童劇《我們是秦俑》,帶著孩子們體驗了一次特殊的“文物之旅”:在“25點鐘”,兩千年前的秦始皇兵馬俑復活了,和這個叫“秦大白”的秦俑一起復活的,還有春秋青銅龍、漢竹簡、泥塑飛天、唐三彩、青花瓷…… 由西安兒童藝術劇院創排的《我們是秦俑》,整部劇節奏明快、寓教于樂,讓孩子們在快樂中學習和解讀歷史,鼓勵少年兒童自覺保護傳承文化遺產。
-
《哪吒之魔童降世》顛覆觀眾印象
大圣之后,哪吒又來了。
-
迪士尼的“復制+粘貼”套路 圈了票房,失了人心
動畫版《獅子王》 《森林大帝》 真獅版《獅子王》動畫遠離真實世界的“低幼”畫風,恰恰讓它能更自由地想象和呈現精神的世界。
2019-07-16
-
第九屆“童聲里的中國”少兒歌謠創作大賽終評舉辦
7月11至12日,第九屆“童聲里的中國”少兒歌謠創大賽在北京舉行終評。
-
兒童戲劇節正成為改變兒童生活的節日
《火光中的繁星》 《納尼亞傳奇:獅子、女巫和魔衣櫥》 《小美人魚》 第九屆中國兒童戲劇節、第八屆“圓夢中國·春苗行動”北京市優秀少兒題材舞臺劇目展演、第十一屆上海國際兒童戲劇展演……豐富多彩、類型多樣的兒童戲劇節的密集演出,讓整個7月成為了屬于孩子們的“歡樂節日”。
關鍵詞:  戲劇節與兒童生活第九屆中國兒童戲劇節亨利·科勒2019-07-15
-
亨利·科勒:不要扼殺孩子對戲劇的想象
“我看到了什么”“我聽到了什么”“我的感受是什么”“我的想法是什么”……丹麥戲劇中心首席執行官及總監、丹麥國際兒童青少年戲劇節總監、Scenit董事會主席亨利·科勒鼓勵家長從這4個問題入手,在戲劇演出結束后與孩子進行觀后感討論。
-
時隔18年,《千與千尋》為何沒有敗給時間差
動畫電影《千與千尋》在我國上映三周,票房逼近五億,是同期上映的《玩具總動員4》的兩倍多。
-
北京書香童年首屆“原創之美”繪本劇總結演出在京舉行
6月28日,在書香中國·北京閱讀季領導小組的指導下,由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主辦,北京承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北京出版集團父母必讀雜志社、北京幼兒園閱讀聯盟承辦的北京閱讀季·書香童年首屆“原創之美”繪本劇總結演出暨頒獎典禮在京隆重舉行。
關鍵詞:  北京閱讀季·書香童年兒童閱讀繪本劇2019-07-11
-
《千與千尋》: 童話外衣下的成人世界隱喻
時隔18年,宮崎駿最具盛名的作品《千與千尋》登上全國院線。
-
追憶中國兒童電視劇的“黃金期”
1958年至1966年是中國電視劇的初創時期。
-
《月亮上的媽媽》關注“留守兒童”直面社會問題
作為第九屆中國兒童戲劇節參演劇目之一,兒童音樂劇《月亮上的媽媽》9日晚亮相中國兒童劇場。
2019-07-11
-
讓動畫角色成為“演員”
角色動畫的制作,是動畫生產當中再普通不過的一道工序,一個環節。
-
突破次元壁,讓我們重新認識他們
“二次元世界”的概念最早來源于日本。
關鍵詞:  《火影忍者》2019-07-10
-
《玩具總動員4》:愛與冒險的不朽傳奇
每個人都有玩具,不論玩具精致華美還是簡單樸實,孩子們對玩具的熱愛并沒有什么不同。
關鍵詞:  《玩具總動員4》2019-07-10
-
幾乎被遺忘的科幻影片
《被時間遺忘的土地》(1975) 《被時間遺忘的土地》(2009) 有可能是基于當年觀眾悠閑的欣賞節奏,當然更有可能是由于當年落后的電影特技,使得這部1975年版的《被時間遺忘的土地》(The Land That Time Forgot)情節推進得相當緩慢。
-
講述中國故事的國產動漫,成為最亮眼的存在
第十五屆中國國際動漫游戲博覽會(CCG EXPO 2019)昨日閉幕。
2019-07-09
-
阿童木再會孫悟空
“中國動漫日本行——從水墨中來”系列展覽是大阪G20峰會前期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動之一,由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國駐日本國大使館聯合主辦。
2019-07-06
-
宮崎駿告訴我們,成長是輛有去無回的列車
《龍貓》劇照 《千與千尋》劇照 《魔女宅急便》劇照 18年后,很多人表示自己在重溫《千與千尋》時的感受和視角與小時候不同了,18年足以使一個人長大,18年也足以檢驗一部作品是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