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曲靖,“詩意地棲居” “詩會曲靖 發現寶藏之城——全國著名詩人曲靖采風活動”在曲靖舉行
9月2日,由《詩刊》社、中共曲靖市委宣傳部聯合主辦的“詩會曲靖 發現寶藏之城——全國著名詩人曲靖采風活動”開幕式在麒麟區麒麟水鄉舉行。《詩刊》社副主編霍俊明、中國詩歌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山、重慶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李元勝、貴州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姚輝、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汪劍釗、中山大學教授陳希,以及田湘、阿信、周明全、張遠倫、林莉、聶權、愛松、王單單、何曉坤、張尚鋒、黃成松、郁東、杜綠綠、黎衡等來自全國各地的二十余位詩人、評論家共同開啟一場探尋曲靖自然人文寶藏、書寫時代華彩篇章的詩意之旅。本次活動旨在通過詩歌這一藝術形式,提升曲靖城市文化品位,擴大城市知名度和美譽度,以文學的力量助力地方文化建設與旅游發展,為宣傳推廣“寶藏曲靖”注入新的文化動能。

開幕式現場
霍俊明在致辭中表示,曲靖是名副其實的寶藏之城,此次活動旨在邀請全國詩人名家通過采風以及系列文化活動深入基層和各種文化空間,用詩歌的形式來擦亮、賦能曲靖“五張靚麗名片”。期待優秀的詩人以獨特視角寫出具有歷史厚度、時代廣度、現實深度、情感熱度的詩歌作品,為曲靖的發展文化賦能。
王山曾多次來到云南,每次來感受都不一樣。他表示,云南的云是千變萬化、美不勝收的,云南如同一本大書,總有新鮮的章節未曾讀過。采風活動開幕式在古南盤江河道上舉行,就像這片土地流動的歷史一樣,有過往,有當下,還有光輝的未來。他對曲靖之行充滿了期待,相信詩友們會有許多收獲并以自己的作品回饋這片土地的熱情與厚愛。
一座寶藏之城的發現
本次采風活動為期四天。詩人們深入探訪了珠江源、麒麟水鄉、土瓜沖村、曲靖書城、爨文化博物館、“清風劇場”等地,開展參觀采風、田野詩歌會、詩歌講座和詩歌改稿等系列活動。通過親身體驗,感受曲靖深厚的文化歷史、絢麗的自然風光、濃郁的民族風情和強勁的發展脈搏。
在深入探訪一個地方以前,李元勝喜歡選擇一個主題,比如蝴蝶或特殊區域的植物。這次來曲靖之前,他特意研究了地圖,發現這里的水系非常發達,他在曲靖市區的南盤江沿岸觀測到江中生活著大鰭鱊、棒花魚、鳑鲏等。“要知道,棒花魚對水質要求很高,是水質好壞的‘晴雨表’。”曲靖擁有良好的山林和豐富的水系,城市與自然如何和諧共存,這本身就是極好的素材,為生態文學和詩歌創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采風途中,李元勝認識了一位本地詩友,他的家鄉有大片原始森林和茶山,李元勝已經和他約好明年夏天去實地探訪。
在來曲靖之前,阿信就對這座城市充滿了好奇,他在一位當地詩歌愛好者的詩作中讀到“麒麟”和“仙女”,但沒明白兩者有什么關系,直到進入曲靖市區看到這座麒麟雕塑,他才恍然大悟:原來是一只麒麟背著一位綠衣仙女。司機告訴他,麒麟是曲靖的祥瑞之獸,曲靖有很多路名都與麒麟有關,如麒麟東路、麒麟西路。在南門廣場,阿信還看到了阿詩瑪的雕塑,原來阿詩瑪故事的發生地石林以前正是曲靖的下轄縣,這讓他感到非常驚喜。此外,阿信還了解到《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的作者楊慎,曾因政治斗爭被貶到曲靖,在此生活了三十多年。而書法史上赫赫有名的“二爨”他也早有耳聞。阿信說,曲靖不僅有美麗的自然風光,更有非常濃厚的人文氣息,值得人們去深入了解和挖掘。

探訪爨文化博物館
雖然地理距離很近,但貴州與云南的風俗文化卻有明顯的差異。來自貴州的姚輝被曲靖獨特的文化習俗所吸引,特別是“二爨”背后所承載的充滿神秘感的文化。這里獨特的地域性和歷史傳承孕育了許多優秀的作家和詩人,在和他們的交流中,姚輝感受到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對自然、美和時間有著深刻的思考。曲靖的爨文化傳承了數千年,楊慎在這里活動了幾十年,徐霞客曾多次來曲靖探訪珠江源……這些歷史事件背后,是人和時間之間多維度的關系。
一下高鐵林莉就在風中聞到了桂花的香氣,她感到這是一座綠意盎然的城市,而這座城市的生命力不僅在自然,也在傳承千年的文化。經過實地參觀和了解,林莉發現曲靖的爨文化比她想象的還要厚重,它巧妙地融合了漢文化和彝族等當地多民族文化的精髓,展現出獨特的魅力。爨寶子碑的書法奇絕,承載著千年的歷史沉淀,不僅是中原文化在曲靖這片土地上流傳的珍貴見證,更體現了不同文化交融的獨特價值。
南盤江是珠江的源頭河段,1985年被確定為“珠江源”,此次采風團也來到珠江源探訪,這讓來自廣東的黎衡有一種“回家”的感覺。黎衡覺得曲靖和家鄉之間有一種特殊的緣分,曾任云南總督后來調任廣東,擔任兩廣總督的阮元,將云南的爨體字帶到了廣東,因此,在廣州的很多地方如廣州博物館和歷史悠久的南園酒家都能看到爨體字的身影。

田野詩歌會現場
2日下午,采風團在土瓜沖村的花田中舉行了田野詩歌會,詩人們吟誦著獻給此情此景的詩句,也有不少詩人即興賦詩。張遠倫寫下《土瓜沖,時間誕生的地方》:“我有一根木柱,立在院子的核心/成為我的主心骨/曲靖的陽光,照亮了它/要把我,推舉為一座孤峰”;王單單揭露了土瓜沖名字中內藏的魔力:“——‘土瓜,沖’/一旦我們念出這個名字/生活就會接到口令/將它貯藏多年的甜蜜/迅速送給你。”
一次關于詩歌的雙向交流
3日下午,在曲靖書城,采風團的詩人們與當地的詩歌愛好者進行了一次面對面的改稿會。

詩歌改稿會現場
汪劍釗對當地的詩歌創作有很深的感觸。這里的詩歌愛好者大多來自基層,他們的作品充滿了“草根性”,生活氣息濃郁,情感真摯,并且勇于嘗試不同的表達方式,這反映了他們對詩歌創作的熱情和追求。不足之處是部分作者的閱讀量不夠,詩歌觀念和美學追求還停留在比較傳統的階段,使得作品的沖擊力不夠。對此,他建議加強閱讀,接觸不同風格的詩歌作品,多鉆研詩歌技巧。汪劍釗認為,這次的改稿會是一種雙向互惠的“下沉式”活動。一方面,它為基層的詩歌愛好者提供了與知名詩人交流學習的寶貴機會,幫助他們提升創作水平。另一方面,也讓來自各地的詩人有機會深入了解曲靖的風土人情和文化傳統,甚至從當地作者尚未成熟的作品中獲得新的創作啟發。這種良性的交流,不僅能推動當地詩歌力量的發展,也為中國詩歌的整體繁榮注入了新的活力。
陳希觀察到,改稿會的作者多是來自社會各階層和行業的普通人,他們通過非專業創作記錄生活經驗,采用非虛構形式,以第一視角抒寫,兼具抒情性與敘事性,語言質樸生動,表達真切。談到創作的“地方性”與“普遍性”,陳希認為關鍵在于立足于小,放眼于大。以珠江源為例,它是曲靖的一個標志性地點,但同時又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如果能以珠江源為切入點,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故事,再將筆觸延伸到它所流經的云南、貴州、廣西、廣東等地區,那么作品就不再僅僅是寫曲靖,而是反映了更廣闊的地理和人文面貌。
田湘也認為這次的改稿會是一種雙向交流,它讓大家對曲靖當地的詩歌群體有了全新的認識,這里熱愛寫詩的人很多,群體龐大且充滿熱情,他們的作品基礎很好,有些非常優秀,這讓詩人們感到驚喜。曲靖不僅是一個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更是一座詩歌之城。這是田湘第一次來到曲靖,這次采風活動中的許多點都觸動了他,并且引發了他的創作靈感。
關于如何在創作中處理“地方性”與“普遍性”,在杜綠綠看來,一個作家是否被地域標簽所局限,并不取決于他是否書寫本土文化,而在于作品本身的質量。無論作者來自哪個民族、哪個地域,只要作品寫得好,它所傳達的情感和思想就能夠被更廣泛的人群所理解和共鳴。通過這次改稿會,她發現一些本土作家的語言風格存在同質性,寫作手法也相對陳舊,拓寬閱讀視野將會給他們帶來很大的改變。同時她認為這次活動“下沉”到曲靖,為當地的詩歌寫作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這種新鮮感的注入,可能會成為他們創作上的重要契機。而這次曲靖之行杜綠綠本人最大的收獲是爨體字和天空中的云彩。她本身就對書法感興趣,曲靖的爨寶子碑和爨龍顏碑對她有巨大的吸引力。此外,曲靖的云彩也讓她印象深刻,未來她的創作,很可能會從這兩個方面入手。
(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