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文學理論評論新著列錦(第九期)
    來源:中國作家網 | 陳澤宇  2025年08月05日12:00

    編者的話

    “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研究的當代性和歷史性之間的張力正是學科的魅力:若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缺乏現場感與參與度,其生命力將逐漸減弱;若喪失歷史感與史料意識,則容易隨波逐流,難以在學科知識體系中積淀深厚底蘊。”誠哉斯言,對當代文學研究中互異互補力量的辯證理解,標記著學人身處的位置。如何在現場感、文學性、歷史化的互動中尋求文學研究回應現實生活的方式,抵御并試圖化解結構性的困境,理應成為不同領域的文學研究者共同面對之難。

    理論評論新著列錦(第九期)共推薦作品28部(套),包含史論、理論研究、作家研究、史料研究、傳記批評、文學批評與學人訪談等。此外,本期還附有“借鏡”作品13種。辭不枝蔓,冀方家辨查。

    ——欄目主持人:陳澤宇

    本期書目:

    周新民 主編《中國現當代小說理論編年史(1949—2019)》

    李浴洋 主編“無限交談”叢書

    “述而批評叢書”第二輯

    李章斌《“聲”的重構:新詩節奏研究》

    趙稀方《香港:報刊與文學》

    馮 強《眼睛只能看到心愿意理解的事:繪本故事讀寫七講》

    劉 楊《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史料視域》

    趙 勇《接合:大眾文化的沖擊與1990年代以來的文學生產》

    袁先欣《地泉涌動:“到民間去”與1920年代中國的文化再造》

    馬春花《性別視界:20世紀80年代的文學與文化》

    孫曉婭《庠序有詩音:中國新詩教育研究(1919—1949)》

    宋明煒《少年中國:民族青春與成長小說:1900—1959年》

    沈杏培《鏡與針:新世紀文學論稿》

    閆作雷《歷史—社會與文學呈現(1944—1984)》

    易 彬《“幻想底盡頭”:穆旦傳》

    趙天成《重構“昨日之我”——“歸來作家”小說“自傳性”研究(1977-1984)》

    王海晗《“五四”時期作為文學共同體的周氏兄弟(1917-1923)》

    張 芬《未果之夢跡:〈故事新編〉的創作及其語言世界》

    孔慶東《舍不掉的予:老舍與中國現代文化》

    慕津鋒《合浦珠還——師陀長篇革命小說〈爭斗〉檔案的發現與考辨》

    康 燁《先鋒與古典之間:葉兆言小說創作論》

    王 侃《時見疏星渡河漢》

    孟繁華《當代小說三十家》

    張學昕《小說的隱秘花園》

    王春林《長篇的詠嘆》

    叢治辰《文學的窄門》

    李 洱《超低空飛行:同時代人的寫作》

    北 喬《南人書話》

    《中國現當代小說理論編年史(1949—2019)》

    周新民 總主編,武漢出版社,2024年12月

    《中國現當代小說理論編年史(1949—2019)》共八卷,以當代中國小說理論觀念、形式、傳播媒介、語體等為研究對象,選取還原歷史現場的史料作為支撐,對小說的本體、文體、功能、源流、類型等理論問題加以探討,以現實主義小說理論規范的建立、反思、轉型、深化為歷史主線,對中國現當代小說理論史的轉型期與成熟期做出了系統化整理。編年史所收錄的理論史料,包括論著、評論、創作談、譯介、序跋、編者的話、編輯手記等。該著系202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現當代小說理論編年史(1895—2020)》編撰暨古典資源重釋重構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無限交談”叢書

    李浴洋 主編,山東畫報出版社,2025年3月

    “無限交談”叢書包括《同時代人的文學與批評》(黃子平)、《我的兩個精神基地》(錢理群)、《文學現場的真實與想象》(陳子善)、《中國視野與人文學的想象力》(賀桂梅)四種,以訪談的方式呈現了四位作者各自的學術路徑與研究格局。“無限交談”,語出法國哲學家布朗肖,交談的位置處于思想的中途,斷片的言語中蘊含更具層次的可能性。作為文體的訪談,其交談雙方是采訪者與受訪者,而作為人文理想的載體,“無限交談”的背后則是“我”與“我”的精神與趣味世界之間永遠對話的努力。如此,訪談便足以成為一種思想方式與治史方法,眾聲喧嘩里隱沒著真憂患與真關懷。

    “述而批評叢書”第二輯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5年

    2018年,“述而批評叢書”面世,展現“海派”文學批評的新面貌。所謂“述而后作”,使批評的傳統在文學發展的長河里不斷地被賦予新的生命。八年后,上海人民出版社新近推出叢書第二輯,收錄方巖《時間是一切事物的后記》、朱羽《字里行間的時勢》、胡桑《走向他人》、周立民《小評論》、鄧金明《非批評》、丁茜菡《漫游與追跡》、劉欣玥《迎向熱情消逝的年代》、顧文艷《偶然的詩學》、王輝城《現實的重力》、謝尚發《當代小說詩論》、賈鑒《先鋒詩歌的轉折》11部作品。叢書第二輯延續了先前的風格,入選作者多為更新一代上海文藝界青年批評家,所收評論亦非冗長空洞的高頭講章,多以根植于現場的隨筆體批評為主,見風格,亦見性情。

    《“聲”的重構:新詩節奏研究》

    李章斌 著,南京大學出版社,2025年1月

    百年以來,關于新詩聽覺效果、情感表達與意義生成之間的關系常有爭論,“聲音”被置于詩學核心且一直未能有效建立理論范式。《“聲”的重構——新詩節奏研究》是李章斌十余年來關于詩歌“聲音”研究的集中呈現。在該著中,作者試圖擺脫過去對節奏的均質、單一本質的認知,提出新詩節奏的“集群”特性與層次建構理論;打破“格律”理念在新詩節奏研究中的主導地位,探索新詩的“非格律韻律”;分析新詩中靈活多變的“語言的節奏”,并討論新詩書面形式如何為節奏建構服務。在此基礎上,本書進一步重審了一般意義上的漢語詩律學的基本假設、理論范式,以實現中國詩律學研究的“當代轉向”。

    《香港:報刊與文學》

    趙稀方 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5年3月

    《報刊香港》(香港三聯書店,2019)是趙稀方繼《小說香港》后的又一力作。作為典型的期刊研究,作者梳理香港文藝報刊的脈絡并研究文藝報刊如何表述香港,展現殖民性與中國性、舊文學與新文學、通俗文學與嚴肅文學、本土文學與南來文學等香港文學的多重維度,從而對香港文藝史進行深入的剖析。《香港:報刊與文學》是《報刊香港》的內地增訂版,在前作基礎上增加1980年代之后的香港報刊文學研究,《盤古》《八方》《香港文學》《香港作家》等刊物得以納入文獻視野。《香港:報刊與文學》的開創性在于,作者不但第一次從原始報刊文獻梳理香港文學,并且以香港為方法,隱含對于中國現當代文學的重新觀察。

    《眼睛只能看到心愿意理解的事:繪本故事讀寫七講》

    馮強 著,廣西人民出版社,2025年1月

    馮強關注繪本故事中比喻、視角、原型、語言、結構、陌生化等諸問題,并將問題統攝到有關“生命技術”的探討當中。由此不難發現,該著的研究對象是繪本故事及其寫作,實際的話語邊界遠大于此。馮強認為,除文字講述、圖畫暗示和兩者結合后產生的故事之外,繪本還有“第四個故事”,即故事對孩子的改寫,孩子長大過程中對故事的改寫共同構成了關于故事的故事。作者提出,作為感性學的美學具有感受、感知與感通三個層次,要實現美與自由的共通體需要“愛的斗爭”——人最大的主動是愛的主動,人最大的智慧是愛的斗爭。顯然,無論是對繪本寫作的關注,還是對“愛的斗爭”的理解,都是當下文學研究的回避與匱乏所在。

    《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史料視域》

    劉楊 著,上海文藝出版社,2024年12月

    《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史料視域》是劉楊繼《中國當代文學史寫作問題研究》之后出版的新著,闡明史料與文學史研究的學理關系,總結已有研究中重點領域的歷史經驗。在作者看來,重視史料的目標不在于或不僅在于解決“歷史”問題,而是要通過文史兼融、文學性與歷史化的均衡中理解文學發展本身的問題。該著從史料中的話語出發,以周揚、丁玲、張恨水、巴金等個案談到多維史料視域下當代文學的創作問題與歷史形象,把握文學史觀與文學史料關系。此外,還對版本研究的現代范式、當代文學史通俗之辨的可能性與必要性、文藝期刊研究方法論等問題進行論述。

    《接合:大眾文化的沖擊與1990年代以來的文學生產》

    趙勇 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5年1月

    “大眾文化”“文學生產”“接合”“20世紀90年代以來”……趙勇的理論研究是一種間性研究,他懷抱“當代性”作為思想的契機,在文化研究與文學研究之間游蕩,在印刷文化與視覺文化之間、精英文學與大眾文學之間、美學分析和意識形態批判之間創造學理路徑。思考文學研究與文化研究如何“接合”,如何在交往中克服單一的缺憾,就是思考當下環境中文學自身如何生存與演變。《接合》反觀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眾文化的特點,呈現文學生產新變的歷史語境,剖析視覺文化時代的文學生產,審視網絡文學的生產機制,反思文學經典與大眾文化的特殊關聯,直面文學之變并在理論層面提出應對方案,兼具總體考察與個案分析。

    《地泉涌動:“到民間去”與1920年代中國的文化再造》

    袁先欣 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5年1月

    二十世紀中作為話語和實踐空間的“民間”,不僅與1920年代大批青年和知識分子通過走向民間來聯結廣大的政治與文化運動有關,還兼有時空與邏輯上的輻射力,其上承晚清,下接共和國階段的政治文化脈絡,是頗重要的歷史之關鍵。借助“民間”,袁先欣呈現1920年代中國思想舞臺上所上演的多元而豐富的思想文化爭鳴,以李大釗、周作人、顧頡剛、楊成志、《中國青年》、《歌謠周刊》等個案,考察“到民間去”這一口號如何介入社會思潮及各學科和領域,由此揭示“到民間去”所包含的文化再造意義。“地泉涌動”,即地底的中國在暗處形成潛流、積蓄力量,進而“翻身”與“深翻”。以泉譬喻,如同火種,又更具空間構造的象征。

    《性別視界:20世紀80年代的文學與文化》

    馬春花 著,南開大學出版社,2025年5月

    1980年代的思想文化主潮,怎樣通過性別修辭來完成自身的意識形態訴求?馬春花新著《性別視界》聚焦1980年代中國的性別、文學與社會文化。作者提出“性別表意機制”的概念,關注性別在意識形態運行中所具有的統合一切差序的結構性功能,并以此為基礎重新探討1980年代這一轉折時代的中國文學如何介入、敘述歷史記憶、民族發展、文化尋根、現代主義等重大社會議題,探析其在文學想象中如何借助性別修辭展開并獲得言說的合法性。《性別視界》呈現中國文化生產在1980年代的內在思想邏輯,試圖揭示前后兩個三十年之間的對話結構,在“啟蒙”與“革命”范式之外,提供了批評性地介入并超克二者的性別研究范式。

    《庠序有詩音:中國新詩教育研究(1919—1949)》

    孫曉婭 著,商務印書館,2025年4月

    《庠序有詩音》聚焦中國現代文學中新詩的發生與教育過程,從“詩教”傳統的現代轉型理解新詩發展。孫曉婭認為,中國新詩的發生、發展并不是自上而下地推行與落實“美感教育”的過程,反而是新詩倡導者與詩人自下而上地回應、解決新詩與民族國家的關系,并在不斷辯駁之中推動了新詩自身的審美觀念與詩學理論系統的更新。《庠序有詩音》以北大、燕大、女高師、延安魯藝、西南聯大五所大學為核心研究案例,打破文學與社會、歷史、政治、教育等問題的邊界,探討中國新詩發生發展與教育之間互生促進的意義,同時關注新詩教育的受教者在大學場域內外的自我成長。該著文獻豐厚博贍,打開了新詩教育與知識生產傳播之間的研究張力。

    《少年中國:民族青春與成長小說:1900—1959》

    宋明煒 著,康凌 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5年4月

    我們是誰?我們如何成為青年,又如何陷入“永恒青春的烏托邦”?《少年中國》一書里,宋明煒回顧了從清末到民國初年的“少年中國”話語建構歷程,對“少年”“青年”“青春”的現代性語義進行辨析,兼談當代社會主義成長小說。從“覺醒年代”時的“新青年”到左翼運動中的“革命加戀愛”,從“青春是美麗的”到“青春萬歲”的復雜與含混,從抗戰“十萬青年十萬軍”到新中國“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從百年前的“狂人”到兩萬五千年后的“微人類”,“少年中國”的背后有著不同意識形態的沖突和妥協,延宕在歷史與超歷史之間。或如作者所說,“每一個烏托邦,實則都掩藏了無數的激流暗涌。”

    《鏡與針:新世紀文學論稿》

    沈杏培 著,上海文藝出版社,2025年4月

    沈杏培的新著《鏡與針:新世紀文學論稿》書名顯然來源于艾布拉姆斯著名的《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以“針”取代了“燈”,讓問題更為聚焦,更可“針砭”。用作者的話來說,是“以不虛美不隱惡的歷史態度介入新世紀文學創作、批評和現場”。《鏡與針》將問題與立場置于學術研究的核心,共分理論維度、典型形象、經典釋讀三輯,對新世紀現實主義思潮、文學批評方法、寫作資源與當代作家的寫作關系等方面提供卓有創見的理解。作者曾表示,好的文學批評應兼具“正義”與“及物”,是批評者“不低于”批評對象的對話與“問診”。在該著中,讀者可以印證以上觀點,看到勇于對經典性做出判斷的文學激情,和知識分子敢于冒犯的批判理性。

    《歷史—社會與文學呈現(1944—1984)》

    閆作雷 著,文化藝術出版社,2024年12月

    《歷史—社會與文學呈現(1944—1984)》是閆作雷的第一本書,收錄十年間文學研究文章多篇,關注處于現實關系中制度與人的歷史潛能。該著分為“人民文藝的創生與展開”和“轉折時期的文學與社會”上下兩編,聚焦20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與新時期之初兩個時段,考察作家的文學認知、現實理解及作品連帶的歷史—社會面。上編以人民文藝的創生與發展為中心,展現創作與生活的關系及作家以文學回應社會現實的方式,同時也深入觀念論爭,揭示結構性問題。下編從科技轉型、農村改革等方面,考察歷史轉軌時期的社會變革、人心動向及作品中多面向的時代精神,辨析其與20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的內在聯系。

    《“幻想底盡頭”:穆旦傳》

    易彬 著,上海文藝出版社,2025年2月

    “幻想底盡頭”語出穆旦晚年詩句,以此為題,易彬《幻想底盡頭》是謂穆旦“全傳”,六百余頁的篇幅里包含了“穆旦”和“查良錚”兩個形象,以多維視野透視歷史情境,賡續了日漸冷門的傳記批評的傳統。從西南聯大烽火中的詩性覺醒,到晚年譯筆如刀的查良錚重生,作者依托大量的原始書報刊文獻,數百份書信、手稿與檔案,在歷史褶皺中還原人物真實血肉。易彬側重于通過在辨析“穆旦”中完成“穆旦”,穆旦在傳記筆下不是一個天然的無需討論的文學家,而是疑竇重重,亟需重新體認的人。“他有一種靈魂上的痛苦,而這使他最普通的觀念都得了一種深重和莊嚴”,穆旦復雜交織的精神世界,在作品中得以娓娓道來。

    《重構“昨日之我”——“歸來作家”小說“自傳性”研究(1977-1984)》

    趙天成 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5年4月

    “歸來作家”普遍生于1920年代末到1930年代中期,在新中國建立后陸續登上文壇,因此也被稱為新中國第一代作家。趙天成的《重構“昨日之我”》關注的是這一批作家小說中的“自傳性”,在作者看來,王蒙、張賢亮、從維熙、高曉聲、張弦、魯彥周等人作為歷史親歷者的“歸來作家”復出后,自覺地從個人經歷中尋找素材,以歷史記憶作為小說題材,形成了強烈的自傳式創作模式。如王蒙所言,這代作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的見證者和參與者”,他們的人生際遇與當代中國的歷史進程有著深刻關聯,他們的寫作既是為自己留史,也是為時代留史,并已成為當代歷史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四”時期作為文學共同體的周氏兄弟(1917-1923)》

    王海晗 著,上海文藝出版社,2025年3月

    “五四”時期的魯迅與周作人術業有專攻,各自享譽文壇,又并肩作戰,彼此呼應,時人并稱其為周氏兄弟。王海晗新著描述的魯迅與周作人基于互相之間精神理念上的契合組織而成文學共同體結構,把握“周氏兄弟”這一話語范疇的整體化意涵,對其1917-1923年間以“立人”為中心的文學實踐進行一種互文性的整體考察,探討他們如何具體分工合作,并以此為基點分析兄弟之間潛在的精神對話關系。作者既關注魯迅與周作人不同趨向的啟蒙路徑如何相互配合,從而引領了“五四”時期“人的發現”的思想潮流,也圍繞他們獨特的文體表達分析二者的文學理念及實踐怎樣共同為現代文學的發生奠定歷史基礎。

    《未果之夢跡:〈故事新編〉的創作及其語言世界》

    張芬 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25年3月

    《未果之夢跡》源自張芬的博士論文,成文至今的十三年與《故事新編》的寫作時長暗合。在十三年的漫長時空里《故事新編》是“如何寫”成的?對此問題的求解只能立足可能的思考,從創作環境與創作內容互相推動或阻礙的過程中呈現人與文的“關系”。在“于中國有益”的龐雜翻譯中,魯迅“學下去,站起來”的不懈努力貫穿始終;融會諸種文體實踐,魯迅重建了一種悖論式語言景觀;通過“以莊化尼”和“援俗入史”,魯迅書寫了他眼中活的中國史。《故事新編》是魯迅以逐漸“忘了努力”的方式表征自由的作品。正如竹內好所說,它是作者“未果之夢跡”。

    《舍不掉的予:老舍與中國現代文化》

    孔慶東 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25年6月

    “真正為提高我們國家的文學水平、文化水平,我覺得應該多出幾個老舍來,這是實在話。”《舍不掉的予:老舍與中國現代文化》以孔慶東在北京大學“老舍與中國現代文化”的全校通識課課堂記錄為底本整理而成,文本保留了鮮活的課堂講述形態。在孔慶東看來,“中文系不是寫作文的,不是寫詩、寫小說、寫戲劇的,中文系是解決許許多多天下大事的。”故而孔慶東的老舍十四講,不同于許多文學史課。《舍不掉的予》僅以作家老舍為引,主要探討和文學、人生相關的主要命題,并把近百年來中國的文化變遷放置其中,抽絲剝繭、深入淺出,延續了講述者嬉笑怒罵盡是文章的言說風格。

    《合浦珠還——師陀長篇革命小說〈爭斗〉檔案的發現與考辨》

    慕津鋒 著,河南大學出版社,2025年2月

    《爭斗》是師陀1940年應香港《大公報》副刊主編楊剛之約,創作的以“一二九”運動為題材的三部曲中的其中一部。作為運動的親歷者,師陀對“一二九”印象極為深刻。很快,作品在《大公報》等發表,但因戰事,該小說未創作完成,余稿也未能繼續刊發。其后近四十年,師陀未再提及《爭斗》。自2017年起,慕津鋒在中國現代文學館手稿庫整理資料時,偶然發現《爭斗》佚稿四章及三部殘稿,并進行了深入研究。慕津鋒將該小說的刊發本和未發表稿考訂綴合,《合浦珠還》即是對《爭斗》失而復得過程的記述,兼具檔案研究與版本研究。經師陀之子王慶一先生授權,該著還刊載《爭斗》全文,是這部小說第一次以全貌出現。

    《先鋒與古典之間:葉兆言小說創作論》

    康燁 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5年1月

    康燁對葉兆言的文與人有著長期的閱讀體認,以“先鋒”和“古典”凝練葉兆言的創作特質,并探索葉兆言在二者中徘徊往復的“張力”及其產生的隱秘混沌和難以捉摸之境,顯現出不俗的文學眼光和學術眼光。葉兆言四十余年的創作傳承古典的人文傳統與寫實筆法,又不斷反叛既定范式,探索先鋒敘事的可能,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文學品格。康燁認為,葉兆言的藝術意向始終在先鋒與古典、傳統與現代、想象與寫實、精神與世俗兩端的中間位置上陳力就列,并從此處生發風格萬端的審美氣象,散發出生動的氣韻,郁結著雋永的詩心。此外,書末附錄的《葉兆言文學年譜》時序嚴謹、考證精準,亦可觀之。

    《時見疏星渡河漢》

    王侃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年12月

    “玉宇無塵,時見疏星渡河漢。春心如酒,暗隨流水到天涯。”王侃引梁啟超的集聯作為書名,旨在形容“一個批評者與文學之間天涯河漢般壯麗的感應”。《時見疏星渡河漢》輯錄作者近三五年的批評文章,在王安憶“散論”、張煒“今識”、莫言“片談”、余華“別裁”、李洱“漫議”等作家論中,既可見學院派擅長的文本分析,又不見匠氣,四處可見流動的隨筆韻致。除了對小說家的解讀,該著還有近半篇幅關于文學理論、批評文體、現象思潮,皆有洞見。一如王侃的自述,他以“批評”的名義發聲,用自我檢討的方式進入文學、歷史和記憶,以及與時代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梳理之中。

    《當代小說三十家》

    孟繁華 著,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25年2月

    孟繁華的文字具有高辨識度,他以深刻而充滿張力的文學格調,獨特而富有洞見的文學評論,追蹤當代中國小說創作全貌。莫言、賈平凹、張煒、阿來、周大新、王小波、劉震云、曹征路、孫甘露、畢飛宇、麥家、寧肯、關仁山、范穩、林白、陳染、徐小斌、林那北、徐則臣、須一瓜、徐坤、葛水平、李洱、東西、魏微、魯敏、張惠雯、石一楓、蔡東……《當代小說三十家》是孟繁華最新的文學評論集,談論的作品既有作家的成名之作,也有新書近況,共收錄作者近年來對三十位實力小說家作品解讀文章共三十八篇,亦可視為孟繁華批評工作的代表作之一。

    《小說的隱秘花園》

    張學昕 著,作家出版社,2025年3月

    《小說的隱秘花園》是張學昕的最新評論文集,選取當代知名作家作品進行深入考察,總體性呈現當代文學的敘事面貌、美學風格和價值訴求,并重點收錄了作者一系列的短篇小說論。該著用同時代人特有的審美眼光沉潛到文本深處,觸摸文字背后潛藏的精神倫理、細部修辭的美學力量,拓展我們時代的審美認知的邊界。如作者所說,“人的生活都是在物質世界的空間里建立的,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實踐,也都要依賴一個能支持其活動的有效、有益的物理空間以及與之對應的人文空間。小說敘事的空間,最重要之處就是地域和地理,但需要寫作者的精神對其進行有效的超越。”

    《長篇的詠嘆》

    王春林 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25年3月

    王春林深耕文學現場近40載,發表評論文章逾600萬字,長于從文本出發抵達人文關懷,尤其重視對長篇小說閱讀感悟,貢獻了龐大的具有建設性的批評經驗。《長篇的詠嘆》即王春林最新評論集,該著選取賈平凹《極花》、遲子建《群山之巔》、張煒《獨藥師》、格非《望春風》、東西《篡改的命》、呂新《下弦月》、徐則臣《王城如海》、弋舟《我們的踟躕》、李鳳群《大風》、艾偉《南方》、周大新《曲終人在》、孫惠芬《尋找張展》等作品剖析獨到之處,展現出作者對新世紀以來長篇小說創作面貌的階段性思考。

    《文學的窄門》

    叢治辰 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25年1月

    “窄門”,通向更神圣的所在,“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對于文學這扇“窄門”來說,文學批評可謂窄門中的窄門,又是擁有諸多謎團的眾妙之門。用叢治辰的話來說,作家的責任在于制作謎面,批評家的義務在于揭開謎底。《文學的窄門》收錄叢治辰近年批評文章十篇,涉及小說、散文、詩歌以及非虛構寫作等,是作者對文學創作的探究,也是對文學批評和文學研究本身的探究。在叢治辰看來,文學批評和文學研究首先應該有能力解開文本自身的秘密,文學的“窄門”不僅指文學在世界中的位置,也指文學向世界打開的方式。

    《超低空飛行:同時代人的寫作》

    李洱 著,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25年2月

    “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如果說《超低空飛行》是李洱的“批評”筆墨,那這種批評文章是經驗性的,是有情的。閱人、閱世、閱文,《超低空飛行》正經收錄的是“文章”而非“論文”,后者李洱不寫,也不足道也。與同時代人的寫作交往,是從彼此的觀照中從事長時段的對話,也是在具體的文學場域中對“寫作”與“同時代人”保持反思。李洱筆涉汪曾祺、史鐵生、張潔、莫言、格非、何向陽,還勾連《紅樓夢》與《一千零一夜》,在共鑒與交流的文字中,建立了文本與文本的聯系,也是人與人的聯系,并最終指向了自我的寫作與“同時代”的“人”的關系。《超低空飛行》是實踐“作家批評”的典范之作。

    《南人書話》

    北喬 著,中譯出版社,2025年3月

    北喬寫詩、小說、散文,曾負責中國網絡文學的組織工作,還廣泛地關注古今的文學作品。“斜杠”身份培養了寫作者豐富的文學興趣與感受力,這從《南人書話》中可見一斑。評論集中涉及的作品題材廣泛,既包括中外小說、詩歌、散文的批評,也有長期深耕網絡文學的工作成果,還包含對文學研究著作的評論,甚至有關于《徐霞客游記》的見解。作者視“書話”為一種特殊的文學批評,有別于嚴肅的學理式評論,注重印象式地呈現文本的性情之美,風格上更覓自由氣與善意的同情,和現代中國“書話”文體在相承中又見不同,可謂一部充滿現場感的個人化文學閱讀史。

    除以上佳作,近期可供現當代文學研究“借鏡”的書目還有《永恒的危機:祛魅時代的人文學》([美] 保羅·賴特爾、[美] 查德·韋爾蒙)、《AI時代的文學教育》(陳平原主編)、《制造怪物:非人化的異常力量》([美] 大衛·利文斯通·史密斯)、《荷爾德林之狂》([意] 吉奧喬·阿甘本)、《尋找新的主體》(梁展)、《引語之隙》(林云柯)、《弗洛伊德機器人:數字時代的哲學批判》(劉禾)、《棄夫潛逃》([美]馬釗)、《搖擺的叛逆》(南帆)、《真愛遺事》([英] 潘翎)、《革新男性氣質》([法]伊凡·雅布隆卡)、《運動場內外:近代江南的女子體育(1895—1937)》(游鑒明)、《歧路彷徨:明代小讀書人的選擇與困境》(張藝曦)等書,于此存目。

    “文學理論評論新著列錦”專欄自2022年起設立,對一段時間內中國現當代文學領域內的新著加以綜括。我們愿網羅好書,但因篇幅所限,只選取具有典范意義的學者佳作、有益于學科建設的研究新著、體現編纂意圖的文叢文集、代表學術前沿的理論作品、獨具風格的文學批評以及切實有效的寫作研究。此外,除有特別的紀念意義,“列錦”原則上不推薦舊作再版。2024年起“列錦”增設“借鏡”部分,將泛人文學科對現當代文學研究有所啟迪的其他新著附后,以示他山石之效。希望通過這份工作,能為一段時期內的文學研究存目。歡迎有意加入“列錦”的出版方及作者寄送新著或傳遞相關資料,收件郵箱為:chenzeyuyihai@163.com。

    “列錦”往期:

    文學理論評論新著列錦(第八期)

    文學理論評論新著列錦(第七期)

    文學理論評論新著列錦(第六期)

    文學理論評論新著列錦(第五期)

    文學理論評論新著列錦(第四期)

    文學理論評論新著列錦(第三期)

    文學理論評論新著列錦(第二期)

    文學理論評論新著列錦(第一期)

    亚洲国产精品狼友中文久久久| 精品亚洲成A人无码成A在线观看| 最新国产在线精品观看| 91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国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无码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久久久精品A片|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青青日本| 欧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情侣av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mv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精品不卡视频| 在线播放国产精品| 99视频有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精品国产福利尤物免费| 国产精品福利久久| 精品午夜国产福利观看|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成人网|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第1页| 天天视频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宾馆在线精品酒店| 亚洲精品免费在线| 亚洲视频精品在线| 国产午夜精品视频| 国产福利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成人精品综合 | 狼色精品人妻在线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2019国产精品|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田中瞳中文字幕久久精品|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AA| 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影视| 99视频精品国在线视频艾草| 久久国产精品成人片免费|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中文字幕一精品亚洲无线一区 | 久久精品国产第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午夜成人版| 国产久热精品无码激情| 日韩中文字幕精品免费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