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中國作家網書單—— 2022年第一季度文學理論評論新著列錦
    來源:中國作家網 | 陳澤宇  2022年04月01日09:18

    文質兼美的文學理論評論是讀者與作者的共同呼吁,也是文學從高原走向高峰的內在要求。除各類報刊網站所見的文學批評文字外,還有大量文學理論、文學評論、文學史及文學選本的出版參與著批評話語的整體建構。2022年起,中國作家網書單欄目增設“文學理論評論新著列錦”專欄,擬以書單的方式推介近期新著。我們將以中國近現當代文學研究為中心,逐漸延展其他學科門類。盡管我們志在匯品類之盛,但限于目力所及,書單的疏漏恐在所難免,歡迎批評指正。

    第一期中,我們從2022年1-3月中出版的新著中略舉17種。張清華主編的十卷本《百年中國新詩編年》,是2022年開年為讀者獻上的一部大型新詩地理圖志,對新詩百年來的作家作品進行了系統全面的梳理,從中亦可以看出中國新詩自誕生至今所走過的歷史道路及其主要成就、整體面貌。吳巖主編的《20世紀中國科幻小說史》通過歷史綜述及作品簡介的方式勾勒了中國科幻小說的發生與發展歷程,在整齊穩定的敘述中全局縱覽百年中國科幻精神。《要對夜晚充滿激情》一書副標題“七〇話七〇”,意為70歲程德培對“70后”作家進行解讀,作者用長篇作品論的方式,以靈動且深刻的文字捍衛著文學批評的尊嚴。王彬的《散文課》兼具學者的嚴謹態度與作家的敏銳感受,這其中有散文演變梳理與概念的厘清,也有從敘事學角度結合文本對散文的細致剖析,當然更多的還是關于創作的真切見地,學術性強而可讀耐讀,指導性強而易循易學。金理編選《我曾經和這個世界肝膽相照》致力于發現沒有被文學史經典坐標體系所錨定的作家作品,關注傳統視野和精英文學機制中被忽視的文學可能性,討論以不虛美不隱惡的態度介入新文學的現場。《中國新文學版本研究》的作者張元珂是文獻史料研究領域后起之秀,該書不泥于故紙,從無疑處生疑,在文本、作家、現象與文學史的互證關系中建構整體性文學研究方法,是作者近年來個人成果的集大成作。除上述作品外,本期書單中其他新著亦有可圈可點之處。

    本期末還附有部分2021年12月出版著作存目。受疫情影響,出版行業審校、下印、入庫、上架等環節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滯后,不少歲末佳作都在今春才與大家見面。疫情放緩了生活,但無法阻止文學閱讀的渴盼。我們在此存目,請讀者按圖索驥。

     

    《百年中國新詩編年》

    張清華 主編,山東文藝出版社2022年1月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張清華主編的《百年中國新詩編年》是對1916年至2015年一百年間中國新詩最重要、最優秀作品的集中展示。“編年”共計十卷,以十年左右時間跨度為一卷,通過大規模的資料搜集、考辨、鉤沉、整理和編排,依寫作或初發表的時間先后為序進行排列,從而形成一個狀貌相對完整、內容相對豐腴的中國新詩地理圖志,以努力接近百年新詩真實發展狀況的學術體例,呈現新詩創作的豐富性與多元性。從《百年中國新詩編年》中,亦可以看出中國新詩自誕生至今所走過的歷史道路及其主要成就、整體面貌。

     

    《要對夜晚充滿激情》

    程德培 著,上海文藝出版社2022年1月

    在七十之年,批評家程德培對他熱愛的文學批評文體,仍然充滿激情。《要對夜晚充滿激情》即是他新近完成的七篇關于“70后”作家的文學批評的結集,書中就李浩、弋舟、路內、張楚、東君、黃孝陽、李宏偉這七位風格各異的“70后”作家作品進行評述,程德培沉浸在解讀中,將文本拆開又拼攏,既呈現出作品的精微,又完成著自己的書寫風格。程德培的批評家友人吳亮以“闡釋者變成了解放者”來評價這部新著,“他把小說研究變成了舞臺。夢的歸還,圖書館,遺址,甚至沼澤。”

     

    《歷史·文本·方法》

    王堯 著,廣東人民出版社2022年1月

    《歷史·文本·方法》一書集中體現了學者王堯對現當代中國文學以及全球華語文學的觀照與思考。全書共分四輯:當代文學史的“關聯性”研究,文學史視域中的作家作品重讀,文化現實、價值判斷與文學寫作,當代文學研究中的問題與方法。該書不僅關注中國現當代文學多種重要概念和命題,還有莫言、汪曾祺、陸文夫等重要作家的創作,以及重寫文學史的可能性與操作方式。王堯關注的問題,多為當前文學批評研究的重點,它們的提出和解決,有助于增進對文學和文學研究的理解,推動文學批評向深處發展。

     

    《20世紀中國科幻小說史》

    吳巖 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22年1月

    吳巖主編的《20世紀中國科幻小說史》為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20世紀中國科學幻想小說史”的結題專著,該書囊括中國科幻小說在20 世紀經歷了跌宕起伏的發源、演變、轉型并終走向成熟的歷史過程。在20世紀的一百年間,中國科幻小說文類從無到有,作家隊伍從小到大,作品從稀缺到難以窮盡,社會影響更發生了繁復的變化。《20世紀中國科幻小說史》梳理不同社會時期科幻小說的創作背景、基本面貌和代表性作家作品,較為全面地反映了20世紀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歷程和重要作家作品、創作流派。

     

    《夢見——周振天創作藝術論》

    汪守德 著,作家出版社2022年1月

    作家周振天在涉足影視創作近四十年的時間里,創作了四十多部劇作,其數量不可謂不多,堪稱電視劇編劇隊伍中一棵激情四射的長青樹。作家出版社出版知名軍旅作家、評論家汪守德撰寫的周振天研究專著《夢見》,系統地梳理和把握、欣賞和解析了周振天的藝術追求、成就和特色,把他的創作放在整個文藝大趨勢之下來觀察,力求作出恰當精準的分析與評價。汪守德認為,周振天的創作軌跡,既應作為一種歷史被生動地記錄下來,也應作為一種不會褪色的經驗被保留下來。

     

    《說不盡的廢名》

    陳建軍 著,商務印書館2022年1月

    《說不盡的廢名》收錄近三十篇文章,近一百幅珍貴圖片,是廢名研究專家陳建軍對廢名形象及其作品的全面研究的展現。其中多幅圖片系首次公開披露。新著內容豐富,既有對廢名生平事跡的鉤沉、佚文佚簡的發掘、作品版本的梳理、學術著作的研究,也有對具體史實的考辨、商討或爭鳴,還有對廢名文集編纂問題的看法、對廢名研究著作的介紹與評議等。文學史家陳子善評價此書“頗多新的發見,不僅大大有助于廢名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對研究中國現代文學史也大有禆益。”

     

    《文學空間的重疊與蔓生》

    丁文 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2年1月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自1931年入選中學語文課本后被廣泛傳誦。“百草園”作為魯迅回憶空間的專有名詞,具有不可移動的經典地位。丁文新著將“百草園”由現代中國人童年的精神“樂園”,還原為一個包含了家族史、閱讀史、文學史等多重意蘊的歷史空間。“百草園”的誕生是周氏兄弟詩文對話的產物,二人圍繞“園”展開的系列寫作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百草園”也由紹興周家新臺門的后園,升華為一個具有追索五四新文學起點意義的文學空間。

     

    《中國新文學版本研究》

    張元珂 著,中國言實出版社2022年1月

    新文學作品版本研究是學者張元珂的學術建構重點。新文學版本,即伴隨新文學的發生與演變而生成的各類本子,它既可是某部著作,也可指單篇文章、某篇日記、某封書信,甚至某一份文獻。以“新文學版本”為研究對象,便形成了一門嶄新的學問,即“新文學版本學”。在《中國新文學版本研究》一書中,張元珂基于豐富的史料和科學的方法,對國內外關于中國新文學作品版本研究的學術史和研究動態進行了回顧、梳理,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對新文學版本的相關概念進行了辨析,對現當代文學的一些經典作品、名家作品的版本進行了考察,論及文學文本修改的相關問題,并呈現了一批新發掘的手稿、書信。

     

    《我曾經和這個世界肝膽相照——2719文學對話錄》

    金理 編選,上海文藝出版社2022年1月

    “望道”討論小組由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金理主持的文學讀書會,相關院系本碩學生在正式課程之外,就當代文學現場的新人新作定期進行每月一次的探討,地點在復旦大學光華西主樓2719室。這本《我曾經和這個世界肝膽相照》即是“望道”討論小組的課堂實錄。金理表示,“望道”討論小組旨在向年輕的、未來的批評家們傳遞這樣的召喚:潛心于流動不居的文學現場,攜帶著新鮮的問題意識去捕捉文學新芽;立足于此時此地、泥沙俱下、充滿偶然與碎片的當下;在每一個不斷更新的時刻開啟通向永恒與經典的契機……

     

    《重寫中國兒童文學史(綱要)》

    梅杰 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22年1月

    梅杰研究兒童文學多年,多次在不同高校講授兒童文學,并從事一線兒童文學出版工作十余年,對中國兒童文學史和當下兒童文學創作頗有心得。《重寫中國兒童文學史(綱要)》一書采用審美的原則和歷史的原則相結合的方法,以兒童本位論為視角,將中國兒童文學史按照史前期、孕育期、誕生期、發展期、挫折期、新生期、斷裂期、重建期等進行歷史描述,注重捕捉歷史細節,堅持論從史出。

     

    《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傳播》

    郝丹 著,中國文聯出版社2022年1月

    茅獎獲獎作品的傳播問題不單單面向獲獎作品本身,改編作品、評獎信息、作品評價和話題討論等因素都會對茅獎獲獎作品的傳播產生影響。郝丹認為,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整體性傳播尚未達到期待值,茅盾文學獎的價值有待進一步釋放。《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傳播》一書是對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傳播的基礎、重心、典范和拓展進行研究,既是對茅盾文學獎的制度研究和獲獎作品的純文本研究的補充研究,也是考察二者與傳播之間內在聯系的互動性研究。作者郝丹選擇法國的龔古爾文學獎和英國的曼布克文學獎作為茅盾文學獎的研究參照對象,力求客觀地展現茅獎同其他國家有傳播影響力的文學評獎之間的距離,并著力挖掘茅獎的品牌影響力的動因。

     

    《物色:文學的維度與標識》

    趙依 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1月

    《物色》是青年評論家、作家趙依近十年文學評論的梳理與總結。全書分為“視界·現象”、“視點·現場”、“視域·回望”三部分。作為“90后”批評家群體中的一員,趙依的視角更新銳,更前衛,更能理解年輕作家們的創作意圖。通過這部主題集中的文學評論集,我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文學為大眾提供了代際經驗和切膚之痛,但文學也同樣提供著恒常的愛恨情仇、人間煙火以及審美的歡欣喜悅。

     

    《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精讀》

    楊聯芬、張潔宇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2年2月

    《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精讀》由中國人民大學楊聯芬、張潔宇教授主編,該書不取文學史教材一般采用的編年體式,不追求“大而全”,而講求原著閱讀之“精”和“深”。全書11編涉及小說、散文、戲劇、詩歌不同文體。每編所涉議題,或為現代文學史中具有“原點”意義的重要命題,或為重要文學思潮,或呈現文學史重要癥候,或著眼于某一文學主題的流變歷史;以之為綱,選取作品,形成單元;各單元相對獨立,卻有所呼應,整體上形成對現代中國文學歷史走向與藝術實踐的觀照與反省。該書適用于高校師生及通識教育課程,也可為文學愛好者、寫作者提供文學鑒賞的引導。

     

    《散文課》

    王彬 著,研究出版社2022年2月

    魯迅文學院研究員王彬多年從事散文寫作與研究工作,并長期為散文作家授課解惑,積累了豐富的創作與學理經驗。王彬認為散文是一種復雜的文體,它可以是實用的,也可以是文學的,散文從生活出發而又涵蓋生活,真實是散文的底色。新近初版的《散文課》一書中,王彬從敘事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角度進入散文的本質,揭示了其中的寫作規律,而且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帶領讀者一起探尋散文的真諦,領略散文創作的魅力。全書共分辨體、敘事、法度、修辭、創作五講。

     

    《網絡文學作家論》

    陳定家 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2年2月

    陳定家著《網絡文學作家論》重點關注網絡文學發展中出現的重要網文作家,作者在搜集大量調研資料的基礎上,本著“讓材料說話”的實錄原則,對早期網絡文學知名作家作品進行評介闡釋。陳定家在書中通對幾代網絡作家的白描式述評,旨在通過“賽博空間”的“田野調研”,采集數據、甄別文獻、留下信史。值得注意的是,書中記錄的許多早期網站的作家生平、作品傳播、讀者反應等原始信息,已經或即將從網頁上消失,《網絡文學作家論》的記錄具有在場體驗和實證研究的史料價值。

     

    《當文學照亮大地遺產:論馮驥才》

    向云駒 著,作家出版社2022年2月

    馮驥才的文學性人格和文學性思想的泛社會化,構成其文化事業和文化成就的若干重大側面,構成一個立體的馮驥才。學者向云駒長期從事馮驥才研究,寫下一系列研究多側面馮驥才的文章,精選篇什結成此集。全書共有六編,重點在于其從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作二十年來身體力行的勇敢實踐、不凡成就和經驗,總結其對歷史、傳統文化和民間文化的思考、識見和情懷,并上升到思想和方法論高度,學術視野寬廣,立意深遠。

     

    《對鏡:女性的文學閱讀課》

    張莉 著,花城出版社2022年3月

    作為國內重要的女性文學研究學者,張莉對文學中的性別觀有著特別敏銳的觸覺。《對鏡》分為六章共二十三講,作者關注對象主要以女作家作品為主,涵蓋了對丁玲、蕭紅、張愛玲、王安憶、鐵凝、遲子建等人的諸多經典文學作品的理解。但也并不限于女作家作品,該書講讀了魯迅、馮驥才、畢飛宇、蘇童、李修文等男作家筆下的女性生活和女性人物,以女性視角和女性立場解讀這些文學作品,用以疏解今天女性們所面對的困惑和精神疑難。

     

    附:部分2021年12月出版著作存目

    “莫言與當代中國文學創新經驗研究叢書”,叢書主編張志忠,作家出版社

    “中國鄉土小說研究叢書”,叢書主編丁帆,南京大學出版社

    “中國報告文學理論建構叢書”,叢書主編李炳銀,河北教育出版社

    《小說史學面面觀》,陳平原 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魯迅研究筆記》,王得后 著 錢理群 選評,商務印書館

    《不如忘破綻》,郜元寶 著,作家出版社

    《自我詩學》,敬文東 著,長江文藝出版社

    《批評的返場》,何平 著,譯林出版社

    《出東北記:從東北書寫到算法時代的文學》,黃平 著,上海文藝出版社

    《新時代文學寫作景觀》,楊慶祥 著,上海文藝出版社

    《詩歌的重量》,王士強 著,北岳文藝出版社

    《四川早期新詩文獻輯編》,李怡、王奕朋、湯藝君 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小說現代中國》,楊早、孟岳 著,北京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相關鏈接:

    文學批評經眼錄 | 對話中的“學院派”聲音——近期學人訪談觀察

    精品无码一区在线观看| 夜夜高潮夜夜爽国产伦精品|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精品麻豆成人AV电影艾秋|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普通话|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精品国产v无码大片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综合在线| 久久66热这里只会有精品| 九九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热6| 国产精品久久影院| 久久综合精品不卡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成a人在线观看| 97精品久久天干天天天按摩| 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网址|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直播| 久久精品国产秦先生| 一区二区日韩国产精品| 在线视频这里只有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 久久久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第一福利永久视频精品| 久久精品网站免费观看|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 久久精品青青大伊人av| 9久热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福利姬在线精品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av不卡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 国产精品香蕉一区二区三区| 99热精品久久只有精品30|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影院| 精品国产麻豆免费人成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A片带套| 91精品手机国产免费| 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不卡 |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国产馆V视影院| 亚洲精品动漫免费二区| 亚洲首页国产精品丝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