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2021年度“文學之星”原創作品選:來自原野的燈火 ——部分入選作者感言

《燈盞2021:中國作家網“文學之星”原創作品選》,作家出版社2022年5月出版。
2022年5月,中國作家網2021年度“文學之星”原創作品選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并在當當網、京東同步上線。作品選收錄作品均為入選中國作家網2021年度“本周之星”欄目的優秀原創作品,延續往年作品選的體裁,分為散文(13篇)、詩歌(20組)、小說(14篇),包括47位作者,總計35萬字。我們邀請到部分作者,請他們來談一談對于作品的創作感受以及對作品選出版的感想。
前進的孫:在最需要的時候邂逅“伯樂”
疫情期間,我在家待了三個多月,從城市的喧囂和繁忙中逐漸地平靜下來。住在老家的院子里,走在故鄉的小道上,爬上房頂眺望曾經的村莊,我有足夠多的時間看天空,曝曬在太陽下,數星星……我從平靜里又開始變得憂傷起來。很多事仿佛發生在昨天,歲月終流逝,往事如煙,舊人如塵,都隨風飄散。在這片祖輩生活的土地上,有著我完整的童年,零碎的少年,稀拉的青年和逐漸尋不見的中年。數十年,我認真演繹著快樂和悲傷的故事,我用筆書寫曾經的那些人、那些事,我想念他們,懷念那個平凡的歲月。
在我寫作想法最活躍的時候,幸運地結識了中國作家網,于是我有了一片“領地”可以把心中的很多話通過一篇篇文字展現出來。作為一個業余作者,一篇《我記住的樹》有幸被推薦為2021年的“本周之星”,這也更增加了我創作的信心。最近,中國作家網推出舉措,聯手文學刊物推介原創頻道優秀作品,這無疑給廣大基層作者又提供了一個寶貴的機會。以前,自己的作品能入選文學性強、有影響力的文學期刊,是令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現在,這都將成為可能。作品入選新近出版的《燈盞》文集,也讓我們更有信心,相信終將在這個孕育文學人才的搖籃里獲得成長。
楊帆:寫作暗夜里常伴的燈盞
在動筆之前,我想寫一段有關“慢”的往事。信手開了三段,那時還不知道要寫什么。直到女主人公出現在柳絮飄飛的街上,郵局里各種人物相繼登場,故事的脈絡才漸漸展開。菊縣、蝸牛郵局、袖珍女孩……這些名詞自己跳出來,像一粒粒珍珠自行串連起了小說的主線。寫作狀態很自在,當第四段續起后,全文再無中斷。我直寫到凌晨四點才罷手,雖說結尾倉促了些,完成的快意還是有的。我記起寫第一個小說,也是寫到凌晨四點。我很少熬夜寫作,如果這樣做,那是有不得不連夜表達的需要。
短篇小說《蝸牛郵局》是在去年初冬創作的,完成那天正是中國作家網原創頻道征文(小說)大賽截止日,后來,這篇小說在此次征文比賽中獲得一等獎。除了征文比賽,小說也同時被評選為“本周之星”,刊發在文學內刊《梵凈山》2022年第1期,陳丹玲老師為我寫的評論同期刊用。也因為陳老師的評論,我讀到多篇汪曾祺先生的作品,受益匪淺。在此感謝中國作家網的編輯、評委老師給予這個小說關注和喜愛。作為中國作家網原創頻道首次小說大賽的受惠者,我感受到了這個平臺對原創作者的尊重,感受到在寫作的暗夜里長伴的“燈盞”。
李躍慧:我想寫點不一樣的發現
成為中國作家網的注冊用戶后,我感覺生活像打開了一扇奇妙的窗戶,撲面而來新鮮的景象。中國作家網如同知識豐富的課堂,溫暖人心的家園,有容乃大的舞臺,我在這里學到知識,結識了良師益友,也得到了一次次展示的機會。2021年6月,我被評為中國作家網第21期"本周之星"。同年12月,在中國作家網原創頻道征文(小說)大賽中,我的小說《山歌好比春江水》獲得了一等獎。經網站編輯老師的推薦,我的兩篇小說得以在中國作家網與《文藝報》合辦的“文學觀瀾”專刊中節選刊出,并得到楚雄州文聯和云南省文聯的扶持獎勵。小說《山歌好比春江水》在《鄂爾多斯》2022年第二期全文刊發。還有一件不得不說的喜事,是我當上了我們永仁縣的政協委員,有機會為家鄉的發展建言獻策。
我的小說《縣長和我打老庚》有幸被選入于近日出版的《燈盞2021:中國作家網"文學之星"原創作品選》。我的家鄉地處滇中北部高寒山區,扶貧攻堅的這些年里,我原本住木垛房、土坯房的親人們,陸續搬進了政府出資建蓋的新房,坐上了沙發,用上了冰箱,打工做活的地方也多了起來,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的同學朋友中有好些做扶貧工作的,他們心心念念撲在工作上,平時閑談講的也是結對戶的事情:老人病了;小孩厭學了;打工人拿不到工錢了;小黑羊生了雙胞胎;男戶主買到小豬吃不慣的飼料,兩口子吵架了……聽他們講述這些真實發生的事,我也會陪著焦慮,隨著歡喜,于是,寫一篇有關脫貧攻堅的小說的念頭不知不覺間就萌生了。我沒有馬上動筆,我不想僅限于寫物質上的改變,我想寫點在這一過程中不一樣的發現。后來我遇到一位七十多歲的老教師,他在給我講家鄉歷史的時候提到了一件事,在解放初期有個新上任的縣長,為了做好民族團結工作,到深山老林找最窮苦的一戶人家打老庚(交朋友),他們一起吃粗糙的包面谷飯,一起喝醇美的楊梅酒,這之后的許多年里往來不斷。在彝族人的認知里,老庚是以心換心的朋友,也是患難與共的親人。我忽然就有了靈感,不論是過去的打老庚,還是現在的脫貧攻堅,共產黨人為人民群眾謀福利的初心沒有改變,扶貧干部和結對戶之間,是一種平等互助的關系,他們朝著過上好日子的目標共同努力著。所以周干部和他的老師,才會把云朵阿波的盼望裝在心里,而云朵阿波也才會把周干部當成自己的兒子。我的這篇《縣長和我打老庚》就是這樣寫出來的。
張滿昌:來自原野的燈火
我的小說《深夜出擊》是2021年9月20日登上中國作家網的。作品要呈現的是全職媽媽該怎樣重啟職場生活。它不是一個宏大的題材,但是一個令人動容的故事,非常符合我長期以來對作品題材的選取標準。作品是一氣呵成的。多年來“混跡”于寶爸寶媽圈子的經歷,讓我對需要的素材爛熟于心。倒是修改,著實花費了不少時間。
對這個作品,我寄予了莫大的希望,也帶著它去敲過心儀雜志的大門,不過大門那邊,并不曾窺見一條門縫。也是在這樣的時刻,中國作家網敞開了懷抱。現在,即便10個月過去了,我也能流暢地報出作品所經歷的高光時刻——通過審核、受到推薦、獲評本周之星、被公眾號平臺展示、獲得原創頻道小說大賽二等獎、入選《燈盞2021:中國作家網“文學之星”原創作品選》——如果用一句話形容,應該是“《深夜出擊》2021的神奇旅行”,而開啟和搭載它的,就是中國作家網。
后來,當我回顧那一切,會不斷地想到珂賽特在原野和冉阿讓相遇的那個夜晚。嚴格來說,他們的故事和背景同我的美好遭遇并不太吻合,但他們相遇那一刻迸發的情感,卻和我的故事相通。冉阿讓是珂賽特漫漫長夜的燈火,中國作家網又何嘗不是我文學原野的那盞燈火呢。
我講這個作品背后的故事,并不在于對《深夜出擊》的自我拔高,因為我深知,在茫茫的文學大海里,它不過是一滴小小的水珠。面對這滴水珠,平臺的態度是輕輕地將它打撈上來,讓陽光照射,讓它發出應有的光。這是我真正要表達的。
小說大賽結束后,我仍持續關注網站原創平臺的發展,每天打開電腦,第一個要瀏覽的,就是中國作家網。記得年前平臺有向駐站作者做問卷調查,廣泛聽取意見。我提到,是否可以在小說大賽后,再舉辦散文或者詩歌大賽,以發掘扶持更多有潛力的作者。令人欣喜的是,散文大賽果真在今年舉辦了。
此外,我還特別留意到,平臺陸續開啟了和各大刊物的合作,如《詩刊》《天津文學》《大江文藝》《梵凈山》等。一批在平臺得到編輯認可的優秀作品也得到刊物的青睞,陸續刊登。
做嫁衣、搭舞臺、遞上麥克風,于我來說,中國作家網是創作路上的重要陣地,是希望之火燃燒的遼闊原野。而對多年來和她相守,在書齋默默耕耘的同行來說,也是如此吧。
剛杰?索木東:“互聯網+文學”面前,創作者更要懂得“君子不器”
我應該是以文學的形式最早接觸互聯網的那一批創作者之一。記得早期網絡論壇很火的時候,我就常在“天涯論壇”“西祠胡同”玩。后來又陸續在一些網站注冊博客發布自己的作品。2004年起,又業余擔任民間公益網站“藏人文化網”文學頻道的主持人。
自然而然地,我成為了中國作家網改版后第一批的注冊者,隔三差五地提交一些刊物發表過的作品和自己喜歡的詩章。零星的作品能從海量的網絡投稿中通過編輯的仔細審核見諸網端,個別作品能被首頁推薦,未經紙媒發表的部分原創作品還被推薦給與網站合作的文學期刊發表,這無疑都令我十分欣喜。而小詩《重陽(外二首)》能獲得中國作家網2021年度“文學之星”三等獎,并入選《燈盞2021:中國作家網“文學之星”原創作品選》,對我來說更是“中了頭彩”般的大驚喜。感謝編輯老師們的辛勤勞動,尤其是盧靜老師對拙作的精到點評,更是一篇優美的散文詩,讓拙作相形見絀。
“互聯網+”背景下諸多網絡平臺和自媒體的出現,使得我們的作品擁有了文學期刊所不具備的“大容量”和“短平快”發表與傳播的可能,也多了更多批評的空間。我們可以看到,文學創作者對互聯網的態度是多元的——很多作家很快適應、甚至熱衷于互聯網的文學表達;一些作家、尤其是小篇幅創作的詩人,已經利用一些寫作軟件開始了在線創作和發布;而另一些傳統作家,仍在堅持著傳統的紙端寫作。
文學創作和發表、傳播的“網絡化”,契合時代的發展。畢竟,任何作品都需要更大范圍的傳播,任何作家都需要更多的讀者。既然互聯網已成為每個人都無法“置身事外”的現實,那么作家們似乎也就沒必要在面對網絡時非要持“抗拒”態度。
私以為,期刊是發表和傳播的平臺,網絡亦是。在“互聯網+文學”面前,作為創作者,我們在對自己作品“敝帚自珍”的同時,更應該懂得“大浪淘金”的珍貴和“君子不器”的真諦。惟有回照內心,認真學習,嚴謹創作,為自己、為別人、為文學的長空里留下幾縷奪目的“流星”,甚至是璀璨的“恒星”,才是我們的畢生追求。
楊秀廷:文學的溫暖和力量
我生活在湘黔邊界清水江畔的村寨里,這里是我閱讀和寫作的福地。我嘗試以清水江中下游苗村侗寨為體驗地,用民族民間文化為表現色彩,圍繞“家園鄉愁”“文化鄉愁”“地理鄉愁”和“歷史鄉愁”這一“鄉愁”主題,通過寫文化變遷、人居環境變化和族群文化心理,經由“鄉愁體驗”這種行走和感悟的方式,喚起人們的鄉土情懷和對自然生態的依戀。于是,有了我寫作《節氣里的鄉村時光》這本散文集的機緣,有了《夏至:時間的拐角》這篇文字。
中國作家網為我們開辟了一片廣袤的文學原野,在這里,我讀到了許多好作品,也結識了一大批良師益友。中國作家網原創頻道的一系列創新舉措,給了我溫暖,也傳遞了力量。2021年,我在中國作家網原創頻道上傳習作25篇,有18篇被編輯老師推薦到網站首頁的“新作品”欄目展示,有9篇入選“一周精選”,《夏至:時間的拐角》被選為2021年第23期“本周之星”作品,并于2021年7月16日刊發在中國作家網與《文藝報》合辦的“文學觀瀾”專刊,還獲得中國作家網2021年度“文學之星”三等獎,入選《燈盞2021:中國作家網“文學之星”原創作品選》。
陳中明:詩無止境 學無止境
獲知《燈盞2021:中國作家網“文學之星”原創作品選》在2022年5月正式出版的消息,我心中的喜悅無以言表。
我的組詩《鐵的紫煙》能入選 2021年“本周之星”,是網站編輯老師對我的鼓勵與鞭策。我要衷心感謝王震海老師和劉云芳老師對我詩作的用心點評與指導。既肯定了詩中真摯的情感,也指出了不足之處,對我今后的寫作大有益處,“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我是一名常年奔波在外的農民工,親情與鄉情是我書寫的主要基調。那種源于骨子里的情感,無論身處何方,不管何等境遇,都永遠無法割舍。所有的思鄉情懷都融匯到詩的字里行間。在詩中回鄉,在詩中與親情對話。在詩的那份情感里,得到了心靈的慰藉。也是孤獨與寂寞的釋然,生活的充實所在。組詩《鐵的紫煙》也不例外。
與中國作家網的編輯們相處,有種“師生”一般的融洽氛圍,這在別的網站很難遇到。特別是網站陸續推出的各項賽事,以及向知名文學刊物推薦原創作者優秀作品等一系列舉措,無不是給我們最大的福利。這將促使我更加努力學習。詩無止境,學無止境。
王永苓:我的文學夢從這里開始
從當選為中國作家網“本周之星”至今已經一年多了,在這一年我好像進入了井噴式的創作狀態,連續在一些較大的刊物上發表作品,也獲了一些獎……我想這都可以歸結于被評為“本周之星”的那一刻——自己的作品得到了中肯的評價,對于作為文學創作初習者的我而言,是比中了彩票還開心的。但從那以后我幾乎不再有任何作品上傳到中國作家網的原創頻道了,我陷入了與自我的搏斗中,一直思考自身應如何有所突破,就像2021年對2020年的突破那樣,放慢了創作的腳步。在此期間,我看到了中國作家網聯手文學刊物打造原創頻道的消息,我相信許多駐站的創作者都跟我一樣倍感欣喜,滿懷期待。如果說中國作家網為所有熱愛創作的人提供了一個海納百川的平臺,讓我們的書寫得到更多的展現機會,那么此舉就是讓創作者走得更遠,被更多人看見。何其有幸,作品能夠和諸多原創頻道的優秀作者一起發表在中國作家網與《文藝報》合辦的“文學觀瀾”專刊,這是我從前都不敢想的事情。文字落于紙間,是情懷,文字留在中國作家網,是一種篤定。在這里,無論過了多少年,我依然記得那個深夜反復看自己的創作是否“審核通過”,永遠記得編輯老師告訴我入選“本周之星”時的那種驚喜。無論過了多久,無論誰問起,我都可以很堅定地告訴別人:那是2021年1月24日,在中國作家網原創頻道,我的文學夢啟程了。
相關鏈接:
中國作家網2021年度“文學之星”原創作品選序言:大地的照亮或夜空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