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糾葛與本土中國性》
代 序
我的批評觀
于我而言,某種意義上說,選擇批評,尤其是學術作為一種志業,首先是“中文系更多培養學者”的直接證明之一(但身上的文青氣似乎隱約可聞,未曾散盡),當然更重要的促發卻還是自己的內心“抉擇”。說“抉擇”貌似夸張,其實不然——因為出身貧寒的我如果不是因為父親恰恰是在我2000年徘徊于就業和繼續出國攻博之間時因肺癌離世,那么我很可能為了生計而暫時放下批評夢想而變成了一名記者。
從此基礎上說,批評首先是一種富于擔當、良心和勇氣的志業。因為批評不是簡單的表揚修辭學,不是內容空洞、辭藻華麗的文字表演,更不是搖擺于權力和金錢之間的奴婢乃至妓女。它是一種直接的介入、敏銳的判斷,甚至是深刻的靈魂反哺,對象既是不同時空的文學文本,又是大地、民間和災難深重的文化母國。
其次,批評又是一種值得尊敬和修煉的精尖專業。它有自己的規范、門檻、創造力和四射激情,它要論從史出,嚴謹客觀,但同時又必須高瞻遠矚,燭幽洞微,有所取舍,絕非是猥瑣地跟在創作后面亦步亦趨的寄居或寄生。
再次,批評必須永遠是包容和年輕的課業。為此,我始終對不同區域華語文學乃至華人文學的互動保持高亢興趣,因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同樣,我一直提倡和堅守的“華語比較文學”同樣也是對中國大陸文學創作和書寫的一種觀照、豐富和善意提醒,這樣的批評既有本土關懷,又有國際視野。
批評,也是一種永遠的在路上。不過是,我以感受文學的方式面對世界與自我、現實與圖像、歷史與未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