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大力推薦優秀作品的考慮,中國作家網特開設“十號會議室”欄目,聚焦那些或受到廣泛關注的,或仍未被充分重視的文學新作,約請中青年作家、評論家參與評點,集特約評論、深度對話、創作心路等相關信息,與讀者共同展開閱讀與探討,力求以豐富的角度全面呈現作品的魅力。2025年7月總第二十期,中國作家網“十號會議室”欄目為大家推薦李燕燕報告文學《師范生》。從事報告文學與非虛構創作以來,李燕燕所關注的,多為具體的人。此次,她將目光聚焦到了以中師生為核心的“師范生”群體。他們懷揣夢想投身教育,扎根鄉鎮,書寫了我國基礎教育尤其是廣大鄉村基礎教育的輝煌,而今已漸漸走入歷史。閱讀《師范生》,猶如目視大樹上的枝葉,他們生長、抗爭、搖曳。(本期主持人:陳澤宇)
“正如書中‘最后的中師生’一節所寫,受到時代環境的影響,中師或撤銷或改制或合并,輝煌不再。中師的變化發展折射了中國教育的轉型,而中師生各自不同的人生經歷,更是反映了八十年代至今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遷。這何嘗不是本書試圖表現的內容和追求的目標?”
“……《師范生》不失為一種嘗試。無論是紀實類文學作品,還是虛構性文學作品,都應該有對于個體生命永恒困境的關注與探索。”[詳細]
李燕燕
2023年1月,我在《山西文學》發表了一個題為《師范生》的中篇非虛構,記錄了楊大萍、楊小萍以及她們的同學,這樣一群“師范生”的故事。原想著這些年講“師范生”的長篇作品不少,這樣有感而發的兩萬多字紀實在挑剔的讀者眼前,也就是一晃而過。[詳細]
報告文學如何選擇題材、提升文學品質 非虛構呈現生活的特點“充滿生存斗志的黃葛樹的蓬勃生長……
“充滿生存斗志的黃葛樹的蓬勃生長,暗示了與命運抗爭的某種力量。”《師范生》關注的是以中師生為中心的師范生們,當代社會結構中重要又容易被忽略的群體。[詳細]
徐威:《師范生》,一部為師范生群體立像之作這種閱讀迫切,隱含著一種期待。這也是紀實性文學作品與小說的不同之處——盡管《師范生》中很多人物的名字也是虛構的,盡管其中也有作家的藝術處理,但我們仍然相信這些人與事的真實性,仍渴望從他們的故事中得到更多的信息。[詳細]
教育普惠政策的受益者,教育燎原之火的播撒者
靈車途經長長的鋼花路,聞訊而來的市民站在路邊,垂淚為王紅旭送行。盡管,他們與他素昧平生。靈車過處,車輛停駐讓行,鳴笛致哀。[詳細]
天蒙蒙亮,田野里蟲鳴聲此起彼伏。煤油燈下,15歲的女孩匆匆吃下一大碗西南山村逢年過節才有的醪糟荷包蛋。那樣的香甜……[詳細]
“來自星星的孩子”終究也有長大的一天,更多煩惱隨之而至,如果逐漸老去的父母不能繼續照顧,長大的他們如何生存?[詳細]
她一直記得那些同齡男女坐在太陽傘下喝下午茶的情形,她深深向往那份看似無憂的閑適——太陽傘下,涼爽卻夾著雨腥味的風吹過側臉……[詳細]
祖祖有時能認出身邊的人,有時不能。更多的時候會把重孫認作女兒,把孫媳認成兒媳,把街道上汽車的喇叭聲當成火車開動……[詳細]
我們的法律,能不能從這起極端惡性案件以后,對未成年的加害者有真正意義上法律的嚴懲,給被害者和他們的家人一個慰藉和交代?[詳細]
陳大叔出事前,這支舞隊已經促成了好幾對“黃昏鴛鴦”,因為喪偶或離異而孤獨多年的老人們在這里重新找到愛情。[詳細]
“紅旗廠”曾詢問過王強是否要帶走二叔的骨灰,他思索良久,最后還是決定讓二叔留在山里,畢竟,那里有著一個男人值得的青春。[詳細]
有時,難得美美一覺醒來,窗外陽光明媚,但只要一記起身上那些可恥的病毒,王小泉立刻開始陷入沮喪。盡管如此,王小泉還是努力地……[詳細]
《無聲之辯》是關于首位“手語律師”唐帥的報告文學。這是個“特殊題材”,扣系著“聾啞人”和“普法維權”兩個社會關注點。 [詳細]
人的天性,于熟人有防范,所以寧肯把隱秘心事說給無關聯的外人聽。當然,這樣一來,于己也是絕好的宣泄。[詳細]
鋒利的刀片迅速劃破皮膚,一定很疼。誰能想到,當年那個連火柴都不敢劃、被母親保護得謹小慎微的女孩兒竟然做出如此膽大的舉動。[詳細]
《師范生》關注了“師范生”這一特殊歷史群體。文中提到,新中國成立以來,許多成績優異的師范生將青春獻給教育事業,為現當代教育事業立下汗馬功勞。然而,隨著時代發展,高校本專科師范招生擴大,中師教育漸顯疲態,不斷出現新的機遇與挑戰。作品通過對西南地區師范生楊大萍、楊小萍等人故事的記錄,以及劉麗榮等不同地區師范生人生經歷的采集,反映出師范生這一群體的經歷與成長。同時,《師范生》還將典型人物和案例延伸到目前的高等師范教育,展現了中師教育由盛到衰、高等師范教育從稀缺走向普及的過程,精準地把握住了教育發展的大勢,深刻地體現了改革開放帶來的教育之變、社會之變,以及人生之變。 [詳細]
我算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教育戰線的“逃兵”。 我生于1947年,從小就沒有教書的打算,自然是因為在我成長的那個特殊年代,我的小學老師,包括我那個做校長的父親,都有著不堪的人生際遇。那個時代,工人是最光榮的,所以我那時的理想就是要當工人,哪怕就當“翻砂工”或者掃馬路的清潔工,我也不去當老師。 可后來我還是當了老師。那是在江津縣李市公社刁灣三隊下鄉時,村小一女教師去縣醫院看病,哪知一去不復還。大隊譚書記心急火燎找我談話,請我去代課,說我是大隊文化最高的知識分子,只有我才教得下來。可我不由分說拒絕了。“不代,這輩子不可能去教書,我爺爺我爸爸我伯伯教了一輩子書,也沒見有多好。”我決絕而冷漠。[詳細]
同在重慶,近水樓臺先得月,與李燕燕認識多年,李燕燕于我,是亦師亦友的關系。這并非套近乎,我們共同采訪、共同創作,目前也有合作成果了,如學習出版社2024年12月出版的《向天開路——當代“愚公”毛相林》就是由李燕燕指導,我執筆,共同完成的報告文學,此前我們共同采訪并由她執筆完成的報告文學《漂在“黃桷坪”》也已見刊。能跟著這樣一位在國內非虛構寫作領域占據重要地位,具有較高影響力的作家學習,是我的榮幸。 所以我推薦文學愛好者們買她的書來讀,不是吹捧,而是我真誠的建議。 正是因為我經過了系統地閱讀和學習,所以也就有底氣來系統談一談李燕燕的作品,尤其是最新的《師范生》。[詳細]
翻開李燕燕的長篇報告文學《師范生》,一段被時代洪流沖刷的集體記憶撲面而來。作者如展開一幅長卷,鋪陳紛雜的歷史圖景,將師范教育四十年的發展脈絡梳理得清晰分明。十個章節串聯,演繹出一部波瀾壯闊的時代劇。 作為曾獲茅盾新人獎、中國傳記文學獎、北京文學獎等殊榮的作家,李燕燕以其標志性的扎實田野調查、深沉文學筆觸和密集信息量,延續了一貫風格,“又一力作”自不待言;專業評論家們已從教育史脈絡、文本敘事技巧等角度,進行了鞭辟入里的導讀與解析;筆者也曾探討過其作品中獨特的“燕式煙火氣”和其作為“報告文學里的抒情者”的魅力——而作者并未止步于此,在《師范生》中,她?拓展了新的創作維度?。[詳細]
認識李燕燕老師的當天,她請我吃火鍋,就我們兩個——參加活動的其他人都有事兒,匆匆撤退了。 席間燕燕老師給我的印象是個極為豪爽的川渝女子——語氣、手勢,以及話語的內容。火鍋吃完果然如我預感般我搶不過她,由她結了賬。此時我還不知道,由于自覺和她聊的很好,所以我在交談中把自己的“底兒”漏了個底朝天。 幾天后燕燕老師給我打電話,說:把我的經歷寫進她的書里了,讓我聽聽她寫我的這一段我有沒有什么問題。我懵了:啥,就是吃個火鍋的工夫我就變成書中人物啦?今天幾號,不是愚人節吧? 那是八月的一天,離愚人節已過了四個多月,這事兒是真的!我在不經意間成為這本圖書眾多人物中的一個,這本圖書就是《師范生》。[詳細]
李燕燕是當今中國活躍的年輕報告文學作家。此前,她的《山城不可見的故事》《天使pk魔鬼》《老大姐傳》《拯救睡眠》等作品,真實書寫底層勞動者的奇特命運、與疾病搏斗的慘烈情形、女性人生故事和日常卻令人苦惱的失眠現象等等,這些作品內斂而富有社會畫面感和煙火氣,是在現實社會人生現場中的獨特發現和表達,意蘊豐厚,生機勃勃。《無聲之辯》再次顯示了李燕燕報告文學的個性,她堅定地走自我獨特題材發現的道路,在有個性、有價值的人物身上深入挖掘,最后實現絕不重復的自我表達,這使她的創作富有個性的生命力量。 [詳細]
李燕燕是近來紀實文學領域涌現出來較為突出的一位青年作家,她以廣泛的選題、獨特的視角、扎實的書寫、睿智的思考、真誠的呼喚,不斷推出新作品,出版長篇作品《無聲之辨》《社區現場》《我的聲音,喚你回頭》以及選集《食味人間成百年》等,《山城不可見的故事》《“小升初”上岸記》《老兵變軌記》《雜病記》《穿越焦慮》等中短篇不斷地在《中國作家》《北京文學》《山西文學》《解放軍文藝》上搶眼發表。她的速度不算快但也不慢;她的氣勢不謂洶涌但可謂掘進不止;她的題材數年來不斷擴展。一句話,李燕燕的努力與成就,體現在她找到了屬于自己駕輕就熟展示才華的領域和書寫,得到了從重慶本地到國內紀實領域的普遍認可。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