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種時光的人們——讀李燕燕長篇報告文學《師范生》
翻開李燕燕的長篇報告文學《師范生》,一段被時代洪流沖刷的集體記憶撲面而來。作者如展開一幅長卷,鋪陳紛雜的歷史圖景,將師范教育四十年的發展脈絡梳理得清晰分明。十個章節串聯,演繹出一部波瀾壯闊的時代劇。
作為曾獲茅盾新人獎、中國傳記文學獎、北京文學獎等殊榮的作家,李燕燕以其標志性的扎實田野調查、深沉文學筆觸和密集信息量,延續了一貫風格,“又一力作”自不待言;專業評論家們已從教育史脈絡、文本敘事技巧等角度,進行了鞭辟入里的導讀與解析;筆者也曾探討過其作品中獨特的“燕式煙火氣”和其作為“報告文學里的抒情者”的魅力——而作者并未止步于此,在《師范生》中,她?拓展了新的創作維度?。
?被歷史定格的群體?
《師范生》聚焦于“1982至2002年間全國約400萬中師生”,這一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精英群體。然而,“90年代末,師范教育體系迎來結構性巨變”,他們的輝煌隨之隱入時代煙塵。即便“那時候能考上中師的,就和今天考上‘985’‘211’一樣”,即便“如今甚至不乏副廳級和資產雄厚的私營企業家”,在學歷貶值的今天看來,那份榮光似乎難以被理解與共情。甚至“中師生”們的子女,也常調笑“這也太夸張了”。這群曾經的拔尖者,仿佛成了時空長河中有始有終的切片與定格,化作真正的“故事”。
李燕燕告誡筆者:“寫作是為了生長,而不是緬懷。”這部凝聚心血的17萬字作品,其意不止于追憶往昔榮光。一名報告文學大家的視野里,閃爍著更為深遠的光芒。
?平凡中的個體弧光?
全書以楊大萍、楊小萍的三代“教師世家”開篇,藉由楊小萍組織的一場遲到的中師畢業二十周年聚會,引出了書中數位主要人物及其迥異的人生軌跡:已在鄉村小學執教整十年的王哲蘭,終于等來了去地區師范學校進修的機會。那所專為民辦教師開設的兩個班級,如同命運遞來的船票,承載著她對編制、對公平待遇的渴盼。當許多中師生夢想著讀完書、拿了編制就能進城時,王哲蘭的愿望卻質樸得令人動容:“我只想要同工同酬,我只要國家給我一個身份,這是剛需,別的我都不圖。我喜歡教師這份職業,我喜歡孩子。”
朱婉妹的故事則浸透著青春的遺憾與成長的堅韌。保送名額被男友“出其不意”地奪走,破碎的瞬間,她沉默地扛下一切,一步步從鄉村小學走到市重點小學副校長的位置。2023年的同學聚會上,與已投身媒體行業的前男友重逢,當年的酸澀早已化作云淡風輕——不同的人生軌跡,各自在領域里綻放光芒。
鄉村教師劉麗榮的經歷堪稱傳奇:用臘豬舌拜師知青學美術的貧寒“女狀元”,畢業后從不甘回到農村,到化身普及鄉村義務教育的“播種機”,最終與農技師丈夫放棄進城機會,甘愿扎根鄉土。
所有的遺憾、浮沉、抉擇、新生,在李燕燕筆下都躍動著蓬勃的生命力,那是“群體”二字無法涵蓋的?個體弧光?,?充滿了小人物的堅守與豁達。?
?光榮的身份認同?
在第五章,楊大萍的女兒在母親和姨媽的輪番勸說下,報考了師范大學,成為楊家第四代師范生。三百六十行,仿佛唯有教師的傳承格外動人,那份認同感,超越了寒暑假與編制等俗世價值,直抵精神深處。
無獨有偶,眼光獨到而朝前的陳小偉老師,帶領農村學生沖刺“華羅庚杯”,千方百計搜集真題,硬是將多名農家少年送入重點高中,甚至清華園。一名“中師生”老師的眼界,成就了孩子們命運的邊界。他笑著說:“看著孩子們長出翅膀遠走高飛,我打心眼兒里高興。”
而有些人,則用生命去詮釋了那一份拔尖者的驕傲。
全書尾聲,時代楷模王紅旭老師為救落水兒童犧牲,將“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箴言鐫刻進永恒,如點亮長夜的明燈,照亮所有教育者的前路。?彰顯了人民教師的擔當與偉大。
而那個章節,作者取名:我終于懂得了你的選擇。?
?文學的意義:讓美好回歸永恒?
合上書頁,人物群像愈加清晰。此刻回望序章那場遲來的“二十周年”聚會:鮮活的身影仿佛圍坐時光的酒桌旁,酒杯里晃蕩著歲月的痕跡,笑容中蘊藏理想的光芒。他們是四百萬中師生的切片,更是一個時代的注腳。李燕燕以十七萬字的篇幅,將這群人的故事封存于文學的時光膠囊——讓十年、百年后的讀者,仍能觸摸那份被時代淬煉過的堅韌、熱愛與抉擇。
寫作是為了生長,而不是緬懷。李燕燕的創作理念,在《師范生》中得以完滿呈現:當時代車輪滾滾向前,腳下道路變遷,總有一些品質永恒不滅。一代“中師生”用歲月書寫的教育真諦,從來不止于知識傳遞,更在于?以生命點亮生命,以理想澆灌理想?。這正是對“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最本真的詮釋。
播種知識的人,收獲智慧的回響;播種希望的人,收獲夢想的綻放;播種時光的人,終將收獲生命的豐饒。
這或許正是文學最動人的力量:它跨越時空,讓精神的火種永續傳遞。
如此而言,一名誠摯的寫作者,亦是播種時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