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共讀一本書到共建一片精神家園 線下讀書會帶來社交新體驗
在很多人離不開手機的今天,仍有人選擇讀書、讀紙質書;有人甚至不計路途遙遠,定期參加線下讀書會,與同好共聚一堂,沉下心來研討心得。讀書會從培養閱讀習慣開始,吸引了有共同興趣的參與者,又因專家、學者和作者的加入讓人有了更多收獲,因而被看作是一種高質量的社交方式。在讀書會上,年輕人從深度思考中尋找歸屬感和喘息空間,中年人從心靈碰撞中探尋對人生的感悟。

“青稞營”社群讀書沙龍活動
現場
以書為媒共聚一堂
周六下午三點,十幾個年輕人聚在朝陽區亮馬河的一家咖啡店里,共同探討對《哲學家的最后一課》的感悟。每個人簡短地做了自我介紹后,主持人對書籍內容做了介紹和解讀,然后大家逐一分享自己的感受。這場讀書會特別邀請了書中曾與哲學家對談的一位年輕人到場,與讀者面對面交流。因一本書相聚而來的書友們暢所欲言,聊到六點多才意猶未盡地結束。
“回歸線”讀書會是孟孟、佳欣與其他幾位好友在2022年共同發起的。三年半的時間里,以近三周一次的頻率已經舉辦了25期活動。從六七個人的“朋友圈”發展到今天,已經吸引了兩百多名年輕人,活動形式也從起初的線上會議轉為了線下會面。佳欣坦誠地說:“線上開讀書會,總感覺像在開會。隔著屏幕,缺乏眼神交流和互動,還常有收聲不好、網絡不暢等問題。”因此,即使距離遠、場地費用高,她們仍選擇依托人脈、均攤茶水費等方式,定期舉辦線下讀書會。線下自然而然的交流氛圍,也讓讀書會從最初的緊繃狀態逐漸變得松弛自然,“必須按部就班”的壓力小了,參與者可以更好地享受討論的過程。
“讀書不僅能提升知識、陶冶情操,還能啟迪靈魂,推動生命蛻變。在短視頻盛行的時代,哪怕只是提醒別人去讀書,也是有益的。”多年從事圖書相關行業的經歷,讓讀書推廣人、財經作家邱恒明深知閱讀的重要性。因為本身就喜愛讀書,再加上朋友的啟發,近年來他將工作重心放在讀書推廣方面,目前已經舉辦了140多場公益讀書會。他的恒明讀書會有四大原則:真誠、平等、開放、美好,活動中既有專家分享,也有自由討論環節。恒明讀書會的成員主要是35歲到50歲的中年人,目前已有數千名參與者,還有50多位能“獨當一面”的共同發起人。他們的讀書范圍涵蓋財經、健康、個人成長等領域,還推出了每月一次的讀書脫口秀活動。
恒明讀書會創造了一種真誠表達的氛圍,鼓勵真心分享。邱恒明認為,讀書會的意義是大家在同一場域中互相討論,彼此激發,核心在于“會”,即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讀書會不是單向演講,而是通過線下會面促進更深層次的交流。”邱恒明笑著說,“當下大家更重視有內容、有意義的社交方式。有朋友告訴我,現在組織飯局沒人去,如果組織一場讀書會,來的人就多了。”張羅讀書會以來,邱恒明認為自己也是受益者,不僅提升了演講表達能力,還通過讀書會結識了很多真心的朋友。

“回歸線”讀書會現場
探因
追求高質量社交
讀書會以讀書為主題,讀書的同時也能讀人。線下讀書會既能鼓勵參與者培養讀書習慣,又能打造真誠友好的交流氛圍,被視作一種更高質、更精準的社交方式。書像一塊吸鐵石,把興趣相同的人聚集在一起;從書中引申出來的深度思考,又與個人經歷高度相關。面對面的線下讀書會成了一個真誠分享、維系感情、結識朋友的平臺。
對孟孟來說,“回歸線”讀書會曾有一些艱難時刻,但能發展至今,似乎又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和我上學時的專業不同,我現在從事的工作內容偏理工科,閱讀可以讓我工作之余換換思路,還能找回專業能力。”孟孟說,讀書是工作之外的一個情緒出口。組織讀書會的過程雖然具體而瑣碎,但給她帶來的成就感和快樂多于艱難和痛苦,所以她愿意付出時間和精力去做這件事。“做了這一期,我們還愿意做下一期。大家對‘回歸線’的認可,是我做下去的動力之一。”
在“回歸線”讀書會舉辦的三年半里,佳欣把孟孟的成長看在眼里。佳欣說:“孟孟是個性格比較內向的人,最初即興發言時她比較緊張,都不知道看哪。而現在,她能夠脫稿講15到20分鐘,按照自己的理解流暢地解讀一本書,非常自如。”
多年來,“回歸線”讀書會的意義超越了閱讀本身。讀書會不僅僅是一個閱讀小組,更是幾位發起者提升能力和維系情感的載體。她們通過一門課彼此認識,一起從學生時代步入職場,工作之后依然保持著讀書和定期見面的習慣。不在北京的成員也會為讀書會制作海報,與大家保持聯系。這份歸屬感和存在感也是讀書會的迷人之處。
慢慢地,小圈子以口口相傳的形式被更多年輕人知曉,現在幾乎每期讀書會都有新人加入。多次擔任“回歸線”讀書會主持人的佳欣注意到,大部分參與者在自我介紹時總會補充一句:“這里非常難得。”因為在大家看來,這樣一個愿意非功利性地投入時間和精力的發起人團隊,實屬難得;工作節奏快、壓力大的年輕人,愿意抽出大半天的時間參加讀書會,享受從工作中抽離出來的快樂,同樣難得。佳欣感嘆道:“竟然還有人愿意周末花一個下午的時間在這里聊書,暢談人生,真的很奢侈。雖然我們不能讓所有人感到家一般的溫暖,但讀書會的幾小時里,我們就像一個限時的朋友圈,甚至真的可以讓陌生人成為朋友,并對生活其他方面產生幫助和連接。”
“讀書會是高效的社交方式,相比在社會上‘廣撒網’的方式,讀書會的書友們以共同愛好為基礎,能過濾掉那些基本認知、人生態度與自己不符的人。”多次參加以及組織讀書會活動的凌燕表示,參與讀書會這樣的高質量社交活動,能與書友產生共鳴,不但不覺得累,反而能給精神“充電”。即使生活工作繁忙時,她仍堅持參加讀書會,全神貫注地投入是一種壓力的排解出口。在這里,她不僅結識了與自己一樣離不開讀書會的書友,還在讀書會上與上學時不太熟識的同學再次相遇,因為讀書產生了更多奇遇般的新交集。

恒明讀書會
提示
嘗試有成本體驗有差異
從讀書會上不難發現,年輕人樂于閱讀與工作無關的“無用之書”,尋求喘息和放松空間;年齡稍長的人則傾向關注財經、親子教育、健康等方面的書,希望在書中尋求生活的“解法”,并積極實踐。
今年3月,在朋友的支持下,李志潔運營的有上千人參加的讀書社群“青稞營”,有了固定的線下會面場所,并于每周日下午舉辦聚焦親子教育和自我成長的讀書沙龍活動。“我們通過書籍吸引對閱讀感興趣的人,但落腳點是生活。”李志潔發現,家長們更渴求知識的運用。因此,線下活動從最初廣泛的書籍討論,逐漸聚焦到親子教育和自我成長領域,鼓勵家長和孩子共同參與。除了自由討論、專家分享,她還將心理疏導技巧應用于沙龍主持,促進深入交流。通過連接生活話題與書本內容,大家一起探索將書中智慧應用到現實生活中。
作為一名心理咨詢師,凌燕在參與讀書會時注意到,一些參與者其實有更深層的心理需求,他們希望自己被看到,需要他人的肯定和回應。可是,一旦發言者過于沉浸在自我世界,表達欲太強,就可能對讀書會的其他人造成困擾。因此,主持人的控場能力非常關鍵。在自己組織讀書會時,凌燕會將人數控制在15人左右,并與參與者提前約定,要能接受自己的發言被別人打斷。
記者注意到,網絡平臺上也存在不少自發組織的讀書會,但其中魚龍混雜,難以甄別。有的實行付費制度,還可以進行會員儲值;有的一周召開多次,似乎難以保證質量。有網友擔憂,如果不設置門檻,讀書會參與者的范圍越大,就越容易遇到三觀不同的人,影響讀書分享的體驗。也有網友反映稱,想找到心儀的讀書會,需要付出時間和金錢成本,一旦付費參加后發覺不適合,既損失了錢又耽誤了時間。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馬亮認為,線下讀書會越來越流行,特別是在數字時代,很多人沉迷于短視頻平臺的時候,還能夠有這樣一些興趣相投的人,在線下通過讀書會的形式交流分享,這是非常值得鼓勵的一種社交方式。
馬亮分析說,很多人都有分享欲,希望把自己的專業或興趣愛好,通過線下讀書會這種形式和更多人進行分享。也有很多人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因為書籍作為一種非常好的載體和媒介,可以讓素不相識的兩個人,因為一本書找到共同話題,甚至成為很好的朋友。線下讀書會對于構建新型社會關系大有裨益。
但是,這種線下讀書會作為一種民間活動,也存在各種各樣值得關注的問題。比如有人打著讀書會的幌子,實際上在推銷產品,甚至進行詐騙;很多人因為缺乏判斷力,也容易上當受騙。所以,馬亮認為讀書會的活動,也需要政府部門、高校、出版社等機構加強指導和規范,包括為開展此類活動提供場地支持等,也可以借此把關糾偏。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