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植時代 扎根人民 以“形式美”裝飾生活

《大鬧天宮》孫悟空設計稿之一
張光宇作
新中國國禮景泰藍《和平鴿大圓盤》、動畫電影《大鬧天宮》孫悟空設計稿、充滿民族特色的首都國際機場壁畫……日前,“人民的‘形式’: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藝術之路”展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開幕。展覽以103幅作品、163套文獻資料,勾勒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藝術脈絡,講述了龐薰琹、雷圭元、張光宇、張仃等幾代藝術家在兼收并蓄中守正創新,引領時代審美,以藝術服務人民的生動實踐。
從傳統中來
進入展廳,一張AI修復的老照片拉開了展覽序幕——那是1950年9月張仃等在天安門安裝新中國首枚國徽的現場。這也體現著展覽的主題——清華美院幾代藝術家,如何通過裝飾、設計,將“美”融入民族命運、國家建設與日常生活中。
這是一次清華美院自身脈絡的回溯,也展現了中國現代藝術探索中一條重要路徑?!跋M源耸崂?0世紀中國設計藝術的脈絡。”清華大學人文講席教授、主策展人之一杭間說。
何謂“人民的‘形式’”?杭間在展覽前言中闡釋:“它不僅如通常藝術家那樣關注點線面和構形,而且主要指向百年滄桑中國的社會改造和審美。”這一觀點,可以追溯至蔡元培“美育救國”的理念。
20世紀上半葉,懷揣以美的力量推動社會變革的理想,龐薰琹、雷圭元等藝術先驅赴歐洲求學。他們在法國看到裝飾藝術如何深入日常,成為改善民生、提升生活品質的手段。回國后,他們兼收并蓄,深入民族傳統與民間藝術,從中汲取靈感,試圖通過“裝飾”的力量,推動生活藝術審美,啟迪心智。
龐薰琹1934年創作的水彩畫《地之子》以江南大旱為背景,描繪了一個農民家庭的悲劇。作品造型簡練、色彩質樸,是裝飾性風格中承載民族苦難與覺醒意識的代表作。其晚年的油畫《瓶花》,巧妙融合西方油畫的色彩表現與東方意韻。畫面上,瓶器、桌布紋路細致,裝飾意味濃郁,與花朵鮮活的樣貌相映成趣。
漫畫家張光宇同樣將目光投向民間藝術。他從年畫、剪紙、戲曲臉譜和民間玩具中吸收養分,以現代設計的眼光,進行大膽解構與重組。
除了大眾耳熟能詳的《大鬧天宮》孫悟空設計稿,展覽還展出張光宇對古老故事富有新意的視覺表達。比如他基于民間文學創作的《神筆馬良》系列插圖,大量使用鐵線描,線條流暢兼具版畫的裝飾效果。畫中人物造型夸張,極具戲劇感,這都源于藝術家對京劇舞臺藝術的深刻理解與轉化。
清華美院副院長、主策展人之一王小茉認為,張光宇是民間藝術的發揚者,他舉重若輕地將民族瑰寶轉化為屬于時代、屬于人民的嶄新形式,用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歌頌真善美。
到生活中去
生活是藝術創作的靈感源泉。新中國成立后,藝術家們把視野投向更廣闊的土地。他們奔赴祖國大江南北,被多姿多彩的民間文化和地域風情所吸引。這不僅是一次地理上的遠行,也是一次向內的探索。一批洋溢著時代氣息、表現中華文化多樣性的作品隨之誕生。
1960年,張仃帶領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學生到云南采風,回校后創作了《蒼山牧歌》《哈尼族女民兵》《集市傣女》等一批重彩裝飾畫,視覺沖擊強烈。漫畫家華君武看了這批作品后,稱張仃的畫是“畢加索+城隍廟”?!俺勤驈R”和“畢加索”,一東一西,一傳統一現代,張仃卻把它們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張仃以‘畢加索+城隍廟’的開放觀念,實踐彩墨畫創作,作品色彩濃郁、形式大膽,具有強烈的裝飾風格。他將西方現代繪畫與中國本土藝術形式、生活方式相結合,形成了中國畫直面社會與自然的新風格?!蓖跣≤哉f。
1978年,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采風的喬十光,于瀾滄江畔觀看潑水節龍舟競賽。他被三五成群、扎著高高發髻的傣家婦女吸引,由此創作了漆畫《潑水節》。畫中人物形象,皆出自喬十光在當地的百余幅素描寫生。
正如吳冠中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風箏不斷線”理念,“風箏”是藝術家自由翱翔的想象力,是對形式的持續探索;那根纖細卻堅韌的“線”,則是藝術家與自身文化、現實生活不可分割的聯系?!帮L箏不斷線”,正是清華美院綿延至今的藝術理念。
與時代同行
展覽不僅展示藝術家作品,還結合資料文獻,梳理出學院20世紀的學術年表。從中,觀眾可以清晰地看到藝術家所處的時代及中外藝術發展階段,也更能理解他們立足于時代,對人民需求的回應。
首都國際機場壁畫群就是其中的代表。
1979年首都國際機場建成,壁畫群作為公共空間裝飾項目啟動。創作由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組織,聯合藝術家、工藝美術工作者及部分學生,歷時9個月完成。這組壁畫群打破單一表現形式,探索多元藝術表達,題材涵蓋民族風情、歷史人物等,是中國壁畫史上的重要篇章。
其中,張仃設計的壁畫《哪吒鬧?!啡〔挠凇斗馍裱萘x》,畫面中心是哪吒與四海龍王相斗的場景,周圍是由風火輪演變而來的巨大火圈,整件作品充滿了生命的律動。畫面以工筆重彩為基調,再結合云水紋及具有裝飾性的山體,既展現了民族藝術氣派,又對傳統藝術進行了裝飾性轉化。
祝大年設計的壁畫《森林之歌》,取材于廣東“小鳥天堂”風景和云南西雙版納熱帶雨林景觀。畫面上,參天的榕樹枝繁葉茂,人與鳥徜徉其間,和諧共處,仿佛奏出一曲和諧的生命之歌。
還有袁運甫以高度概括的裝飾性造型,將交錯的時空與多樣事物融于壁畫《文明的飛躍》;韓美林設計的生肖郵票,以憨態可掬的形象表現美好……在王小茉看來,這些設計都展現了“形式美”在藝術創作中的價值,它是為人民服務的獨特手法,表達了人民對美好生活樸素而真摯的向往。
“原來美術不只是畫幾幅畫,生活中無處不需要美?!敝醒牍に嚸佬g學院主要創建者之一龐薰琹曾如是表示。今天的美院師生正沿著前輩的路,踐行藝術為人民的理念。從國家重大活動,到城市公共空間,再到阡陌村舍,他們正在創造今天的“形式美”。
“從時代審美、人民需求出發,打通美術、藝術、科學、技術之間的通道,方能創造出屬于這個時代的‘裝飾觀’和‘形式美’。”杭間說。
記者手記
“人民的‘形式’: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藝術之路”展覽現場,策展團隊為美術家雷圭元《客廳裝飾》《主婦室裝飾》兩幅設計稿設置的電子互動頗為有趣——觀眾拿起Pad掃描畫面,設計稿在屏幕上即刻變成立體的客廳、臥室效果,再輕觸屏幕上的地毯、窗簾處,即可呈現雷圭元設計的多種裝飾圖案。
兩件20世紀30年代的設計稿在觀眾眼前鮮活起來。無論是室內設計,還是裝飾圖案,在今天看來依然清新雅致。這或許是因為設計與生活息息相關,跨越時空依然傳遞著可感可知的溫度。
展覽中,這樣觸動人心的設計還有很多?;蚴莾簳r反復觀看的動畫電影,或是曾經收集的生肖郵票,抑或是旅途中驚鴻一瞥的壁畫……不知不覺,設計已經深入生活肌理,無形地影響甚至改變著人們的審美。
藝術不應是脫離時代、遠離生活的存在,而是“有用”且“有為”的多元實踐。不論是斑駁老墻上新繪的圖案,還是胡同里偶遇的花卉裝飾,都詮釋著藝術服務人民的底色。越來越多美院師生走出校園,用所學所思助力城市更新、鄉村全面振興,把美描繪在廣袤大地上,融入煙火人間中。
今天,豐富的社會生活、高速發展的科技,為藝術實踐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藝術“有為”,也必將大有可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