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傳統的回望中創新發展 ——評青春版越劇《胭脂》
《胭脂》是越劇名劇,自1962年創排以來常演不衰,且被豫劇、黃梅戲、秦腔等劇種移植,足見生命力旺盛。近期,浙江小百花越劇院(浙越團)復排了青春版《胭脂》,一批年輕演員集體亮相。演出方強調,該劇是“通過滿臺青春進取的朝氣、新生代演員的青春靚麗吸引更多觀眾的目光,展現青春戲曲魅力”。從演員構成來看,確實有青春進取、青春靚麗之感,其舞美設計更如清風拂面。
而從演出效果來看,該劇在人物刻畫、舞美設計和演出方式等方面,給觀眾帶來了新的體驗。這也是它復排重演的成功之處。
演員把握住了人物“轉化”過程中的層次感
越劇《胭脂》改編自蒲松齡《聊齋志異》同名小說,充分運用了誤會和巧合手法,傳奇性強,非常吸引人。由于劇作家意在塑造一個“知錯改錯的轉化人物”,吳南岱形象刻畫成功與否就決定了戲的成敗。在筆者看來,演員充分理解了劇情和人物,把握住了“轉化”過程中的層次感。這是該劇其他版本很少讓人感受到的,也是它給人印象最深刻處。
首先,吳南岱是個清官,這是基本點。清官,既是吳南岱的自我期許,也是百姓對他的評價,是這個人物的底色。其次,他年輕有為,斷過不少案子,非常自信。但他病就病在太過自信,自信導致自大,自大導致自專,自專造成自欺。最后,才是他的轉化——自新。吳南岱的轉化,是有根由的,這個根由就是他的抱負——整飭吏治,昭雪覆盆。因此,當他意識到自己誤判訟案后,勇于擔責,改過自新。
吳南岱的性格特征與心理變化富有層次感,演員在表演中充分把握住了這一點,很好地塑造了這一藝術形象。
第五場“對質”是吳南岱首次亮相,幾句唱就把一個清官形象呈現在觀眾眼前。第九場“復勘”,施愚山主張重審此案,吳南岱自以為沒有輕斷反對重審,師徒之間發生激烈沖突。在這里劇作者適時地安排了唱段,演員也恰到好處地把吳南岱不屑、無奈、憤懣的心理表現了出來。第10場“尋思”是劇情進一步轉折的關鍵。后堂“慎思守志”四字高懸,提醒他不可輕言批斬。但其內心也有矛盾,畢竟此案已有刑部批文,如果推倒重來,不但惹世人笑罵,還會因玩忽職守獲罪;如果真的斬了宿介,萬一是冤案,他“公正廉明”的人設不但崩塌,壯志難酬,還會遭人恥笑,其內心非常矛盾。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吳南岱決定重審冤案,哪怕為此丟官。演員借助戲曲中的帽翅功,將角色矛盾心理很好地展示了出來。第11場“請罪”是矛盾的解決,也是全劇的收煞。它既是翻案工作的告成,也是吳南岱由“自信”到“自新”轉變的完成。此處吳南岱披散頭發戴官帽出場,這種裝扮寓意他已經意識到錯判,羞于見人。從表面來看,最后一場戲宣告了冤案的水落石出,實質上,它是吳南岱這個清官形象的真正鑄成。從縣令張宏初審錯判,到知府吳南岱復審亦錯判,再到學臺施愚山敦促糾錯,直至吳南岱意識到確系冤案,劇情發展如同山澗溪水,一波三折,千回百轉,戲劇張力不斷增強,觀眾的欣賞期待也隨之被勾起。
看過戲后,有的觀眾發朋友圈說吳南岱太過固執,有的則肯定他能悔過自新。不管是固執,還是悔過,自信都是前提,這個自信就是他所確立的道德制高點——做個清官,自以為是清官。在人治社會,清官不一定就能真正做到清明,清官文化是傳統戲中常見的母題,它是人治社會的必然表征。社會發展,文明進步,靠的還是法治,人治往往具有不確定性。特別是像吳南岱這樣一個從來斷案分明,又以清官自命、自期、自許的人,已經養成一種思維定勢,這種思維定勢極易造成自信,自命不凡,自以為是,自專自斷。所幸的是,劇中翻案工作告成是在批斬之前,避免了冤案的鑄就??墒牵F實生活中這樣的冤案確實亦有發生,這不能不令人反思。這才是該劇在今天的最大價值。人不能沒有自信,但太過自信則是自大,是自欺,它將會釀成意料不到的悲劇。
舞美清新簡約富有詩意
作為重排的劇目,該版《胭脂》最令人注目的是舞美。整個臺面以簡約取勝,簡約的好處就是空靈,一是把有限的舞臺空間留給演員進行表演;二是通過寫意的空間表達,讓觀眾用想象力填補舞臺空白;三是營造詩的意境,強化舞臺畫面的美感。
該劇共計11場,布景設計和演員服飾以淡綠、深藍色調為主,綠色富有青春的朝氣,給人清新的感覺;藍色帶有神秘感,與案情進展緊密相連。舞臺布景盡量少用或不用硬景片,整體以寫意為主。
第一場戲“請醫”,舞臺大背景是一幅水墨畫,畫中是江南水鄉,在燈光作用下以綠色為主色調,整個畫面給人的感覺就是清新簡約,充滿詩意。第二場“慰病”,房間結構以寫意為主,借助一面灰白色高墻,設計出門窗造型,房間里除了一桌一椅,別無他物,非常簡潔,在燈光作用下,整個舞臺面是冷色調的深藍色,營造出一種夜黑風高的意境。這種色調一直持續到第四場戲“犯案”。第五場“對質”,布景也是以簡約取勝。舞臺上的安排是,后堂裝裱著“慎思守志”四個大字;舞臺左側,以條屏布景的形式懸著一幅松禽圖;圖畫前頭是一張桌椅,桌案上擺放著繡花鞋和卷宗,身著紅色官衣的吳南岱正在閱覽訟狀;舞臺正中是兩把椅子、一張茶幾。這場戲的燈光采用了暖黃色調,與吳南岱心系百姓的情懷非常和諧。其余幾場戲的布景和燈光運用,均不出這幾場戲的樊籬。
唯獨最后一場“請罪”,布景一改前面幾場綠色、藍色、暖黃色調。為了突出公堂的肅穆與莊嚴,大的背景是海中紅日,且懸有“明鏡高懸”四字。臺上除了一桌一椅,空無一物。就是在這樣一個簡約空靈的舞臺上,演員通過表演完成了人物刻畫和形象塑造,既給觀眾帶來審美愉悅,也使之獲得思想啟迪。這種大寫意且極具青春氣息與視覺美感的布景設計,是之前任何版本的《胭脂》未曾有過的。這是越劇在追求詩化過程中的必然選擇,是當代戲曲在向傳統回望過程中的創新發展,在向“美”這一中國戲曲最高美學標準的回歸。
男女合演帶來新體驗
自打民國時期女子文戲進入上海并站穩腳跟,一百多年來,越劇就是以女小生、女須生的面貌被世人熟知的。這也成為越劇區別于其他劇種的一大特色。雖然其他劇種亦不乏女小生、女須生,但劇團整體是坤生、整個劇種以坤生名世,越劇是獨此一家。
1952年浙江率先成立男女合演劇團,一直到今天仍保留著這種演出方式。但整體而言,這種演出方式分布的劇團極少,整個越劇市場還是以坤生為主。1979年、2012年,浙江越劇團曾推出過男女合演版《胭脂》,如今時隔十幾年,再次推出男女合演版,確實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長期以來,觀眾欣賞了太多的女子越劇,包括該劇的女子版。女性演男性,由于生理的差異,雌音很難去除凈盡,其柔婉之氣亦在所難免。男性演員演男性角色,卻不存在這個問題。所以,這次男女合演版,確實讓觀眾眼前一亮,有一種久違了的新的體驗,這種體驗不是女子越劇能帶給觀眾的,它就是男人身上的那種男人氣。女子越劇是越劇這個劇種的一大特色,但不能把這種演出方式當作唯一,男女合演應當鼓勵,應該齊頭并進發展。特別是當演出現代題材劇目的時候,女子越劇的短板就更加暴露。藝術是應該百花齊放的,演出方式也應該多樣。希望這種男女合演能繼續堅持下去,也希望越劇能誕生更多的男女合演劇團,希望女子越劇與男女合演能并轡前行。這將是越劇之幸,亦是觀眾的福音。
(作者為浙江傳媒學院電視與視聽藝術學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