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版畫研究的新視野 ——評《書中圖:晚明版畫與出版文化》
藝術作品的生產與傳播,始終深嵌于特定的政治、經濟與文化脈絡中。這意味著,任何藝術作品都絕非純粹的文本存在,而是承載著共時性的社會認知與歷時性的知識體系。版畫由于其媒材、技術及傳播上的便利性,比其他繪畫更易廣泛傳播,從而形成一種大眾化的藝術形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界研究藝術作品的方法逐漸融入了社會學、文化史與歷史學的多維視角,推動了對藝術對象的更深層理解。在此學術流變中,李嘯非新著《書中圖:晚明版畫與出版文化》(以下簡稱《書中圖》)可謂一部應時之作。該書不僅積極回應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方法論革新,更以“版畫的出版”為獨特視角,深入剖析晚明版畫與出版文化的內在關聯,在宏觀視野與微觀分析之間取得了良好平衡,為晚明版畫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論借鑒。
本書題為“書中圖”,但其論述重心并非簡單并列“書”與“圖”,而是將二者共同置于“出版”這一文化場域中審視。本書在文本之外融入政治、歷史、經濟、文化相結合的多維視角。這里的“書”一方面是作為藝術主體的書,也即晚明版畫所擁有的圖像世界;另一方面則指向的是作為出版主體的書,一旦涉及出版,其本身便超越了單純的藝術文本屬性,而進入社會文化的生產與流通體系之中,有助于塑造更具日常性與現實性的文化藝術形態。可以說,“書”不僅灌注了藝術家的精力與心血,而且還融入了社會性的認知系統,打開了晚明版畫的理論空間,使之與圖像、品牌、商業、風尚等元素恰切地融合起來。
文化史學者羅伯特·達恩頓在《拉莫萊特之吻——有關文化史的思考》一書中曾指出,書籍史的研究通常包括作者、編輯、印刷人、出版機構、銷售商、買書的人(讀者)等因素,由之構成一幅完整的“傳播線路圖”。出版作為圖書生產傳播過程中的重要一環,成為連接作者與讀者的重要載體——抑或說成為晚明“城市知識階層”與“讀物消費群體”之間的橋梁。相應的出版研究,則從獨特的視角強調了藝術作品的文化價值,并將其放置在社會歷史層面來進行觀察,這樣不僅可以透視作品的藝術價值,還能更好地認識其在社會史、文化史、文明史等層面的地位。對于晚明版畫研究來說,《書中圖》所采用的社會史視野則使版畫超越了單純的視覺藝術,而成為綜合性的認識結構體,能夠有力地呈現更加隱微的藝術世界。
該書還進一步剖析了晚明畫譜出版中所呈現的讀者導向。以《圖繪宗彝》為例,其中的山水版畫更吸引晚明士人的注意,而大量繁密精美的翎毛花卉,則能成功打動相關消費者,“諸如熱衷于圖像閱讀的市民,以及從事刺繡的女性讀者,即使非藝術創作領域的人群,也會從這樣一部繪刻精美的畫譜的閱讀體驗中得到視覺愉悅”。這種對不同讀者群體的精準把握,體現了晚明書坊主對市場的敏銳洞察。同時,萬歷末年黃鳳池集雅齋刊行的《唐詩畫譜》系列,多采用“一圖一詩”的形式,詩作由董其昌、陳繼儒等名士書寫,版畫則由丁云鵬、蔡沖寰等名家繪稿,劉次泉等名工鐫刻,這種強強聯合的制作模式,既保證了作品的藝術品質,也通過名人效應提升了出版物的商業價值。
《書中圖》對“出版文化”的探討,源于對以往研究中因“出版信息缺失”而造成的視野局限的反思。而“近年來,隨著更多新史料的發現和研究觀念、方法的不斷拓展,對于版畫史上的一些論斷,亦產生了重新認識的必要”。這意味著本書所討論的出版文化并非理論的空轉,而是充分考察了現有的史料,在此基礎上對晚明的版畫史、書籍出版史、文化史、商業史等內容進行的重新審視。與此同時,《書中圖》還涉及對活字印刷術、套色印刷術等古代技術問題的討論,這些技術無疑展現了晚明社會的發展狀況,并對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產生深刻的影響,因此能夠作為我們深入探討晚明社會文化形態的有力載體。
倘若僅從出版角度來探討晚明版畫,似乎會呈現一種方法的悖論,這主要是因為出版更多地屬于社會傳播層面的研究,其中較少有文化因素的置入。李嘯非特別選取了作為事件的“徽州風格”來進行分析,促使社會學層面的出版轉向文化學層面的出版,同時也構成對本書關鍵詞“出版文化”的有力解讀。文化學層面的出版顯然不會只注重于紙張、印冊、運輸、銷量等經濟因素,而是更為重視其所蘊藏的社會文化價值與意義。因此,“徽州風格”中的書商、畫師、刻工等群體更多地在精神文化層面來進行版刻,不僅標志著版畫圖像藝術發生變化,而且將晚明版畫由單純的藝術作品轉化為“藝術商品”,使其成為融合政治、經濟、文化的綜合結構體。正是得益于“徽州風”的書坊將版畫印刷從以往的“逐利而印”,轉化為士人審美與文化時尚的對象,“出版者并不把獲利作為經營書坊的唯一目的,而是諸種書籍的質量和文化消費功能”,晚明版畫才獲得藝術層面的巨大進步,進而與晚明士人的精神世界產生深刻關聯。
總之,《書中圖》一書通過運用社會史的研究視野,使我們在擺脫藝術文本研究局限的基礎上,借助藝術社會史的研究方法打開了視野。需強調的是,李嘯非從晚明版畫所蘊藏的豐富藝術世界出發,在晚明版畫、出版視野、歷史文化之間構筑起有機的關聯,幫助我們更好地觀察了晚明時期社會的諸種形態,也為未來的版畫史研究創造了“視覺文本考察”與“動態的出版系統及社會語境”相結合的綜合性視野。
(作者:劉艷輝,系浙江大學當代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中心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