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國當代文學藝術出海提供系統性方案 ——北師大中國當代文學與藝術國際傳播資源中心舉辦首屆工作坊
近日,“全球發展·數智賦能·國際人文——暨中國當代文學與藝術國際傳播資源中心首屆工作坊”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辦,來自國內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20余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
中國當代文學是中國中文圖書在海外最具傳播影響力的類別之一。中國出版傳媒商報社與北京外國語大學聯合發布的《2025中國圖書海外館藏影響力研究報告》顯示,2024年度海外館藏數量超過30家的6種圖書,以中國當代文學為主,包括馬伯庸《食南之徒》、麥家《人間信》等,排名最高的《食南之徒》入藏海外圖書館數量達67家。
中國當代文學不僅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載體,更是海外讀者了解當代中國的重要窗口。為進一步推動中國當代文學由“走出去”到“走進去”,本次工作坊通過跨學科對話,深入探討了國際傳播的跨界交叉與應用實踐、人文藝術國際傳播的數智化創新、數智技術如何賦能傳統人文研究等問題。
北京師范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教授宋繼華在題為“技術賦能中國文學國際傳播的關鍵認知”的主旨發言中,肯定了搭建當代中國文學與藝術國際傳播資源交互平臺的重要性。他認為,儲備高質量、高準確性、高價值的資源數據,有助于依托平臺、利用數字人文方法展開研究,為中國當代文學與藝術“出海”提供集成性、系統性方案。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楊俊杰提到,目前中國文學各文體間的海外傳播并不平衡,“出海”實踐和學科研究的重點多放在虛構文學上,未來可以更多地將報告文學、非虛構寫作等納入國際傳播范疇,進一步提高中國當代文學海外傳播的豐富性。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教授姚成賀從中國當代文學翻譯實踐角度出發,提出國際傳播要具備區域國別視野,洞悉不同海外受眾的審美偏好和閱讀習慣,有的放矢地推動作品“出海”。北京師范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京師書院教授劉江凱從學科創新和人才培養角度,提出進一步完善跨學科培養的教育支撐體系,促進教科研與項目實踐、行業和社會服務等的融合。
據了解,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當代文學與藝術國際傳播資源中心”(CCLA Resource Center)目標是打造當代中國文學與藝術的國際傳播資源交互平臺,實現多語種、跨國界的專業信息匯集與分享,建成中國當代文學與藝術國際傳播動態數據庫,為國內外資源主體之間的學術交流、科研合作、項目開發等提供資源轉化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