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萬花筒》:“萬花筒”旋出的繽紛世界
陸梅老師自2020年初夏開始創作《萬花筒》,2021年底改定。其間,她談起這一創作計劃和進度,我內心很是雀躍。2021年下半年,我們編輯團隊跟隨歐陽春總編輯去上海拜訪陸梅老師,我們在上海報業集團大廈41樓的《文學報》編輯部暢談,雙方就《萬花筒》這部書稿的合作達成了默契與共識。透過41樓的落地窗,俯瞰外灘現代化與歷史特色完美融合的城市景觀,我知道自己即將有幸經由陸梅老師的筆端,獲得在這座城市駐足并凝望的機會。
《萬花筒》初稿的完成度之高,超乎我的想象,尤其是充滿匠心的細節雕琢,印證了陸梅老師一貫細膩、嚴謹的創作態度與習慣。我一口氣讀完,內心不停地涌動著,記錄下約3000字的最初的閱讀感受,發給陸梅老師討論。我當時這樣寫道:“在《萬花筒》這部小說中,我們跟隨主角,從梅家塢到蘆荻鎮,再到大上海的永年里,那些熟悉的地名、路名、建筑、小吃……充滿人間煙火的海派文化生活,以及那些富有年代感的人物角色,和他們各自獨特的出身、性格、命運,再現了改革開放初期,上海蓬勃向上的城市氛圍。‘萬花筒’旋出的繽紛世界,這是少女精神故鄉里的夢幻的夏天世界,也是兼容并包、開放創新的上海的世界,更是富有生活質感和人性關懷的中國的世界……如果從宏大的格局,回到少女小說的范疇里看,這部作品有著和您之前作品《格子的時光書》《無盡夏》中對少女心理嬗變同樣深刻細膩的刻畫,又更多地承載了反映時代和社會變遷的意義與功能;關于時空交替轉換的敘述,我個人認為比《格子的時光書》處理得更加嫻熟,又與《格子的時光書》產生了呼應與聯結。其中,麥小節迷路的情節尤其令我癡迷,這就是活靈活現的童年現場——每個孩子,都會經歷一次迷路,一次生病,一次緊張兮兮,一次大汗淋漓……經歷后就是成長。長大后每次回想那個場景,都會戀戀不舍、恍若隔世。這絕對是少女小說寫不盡的經典情節。”
基于對作品這樣的認識基礎,我們的編輯出版工作開始了。陸梅老師的寫作非常講究文字的韻律與節奏,她又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因此《萬花筒》的語言特色非常鮮明。評論家李東華稱她的敘述“講究、節制、清雅,時時有禪意,充分釋放了漢語言的魅力”;評論家劉瓊稱其具有“學院派寫作的細致文雅”;評論家徐妍總結為“輕聲細語的滬聲滬語”。因此,在編輯《萬花筒》的過程中,關于如何在最大限度體現陸梅老師的文學語言張力、凸顯滬語特色的同時,兼顧各地小讀者對方言的理解能力,我與陸梅老師進行了多次討論。最終,我們決定盡量完整保留石庫門群眾的滬語對話,力求做到原汁原味,并在文下以注釋的形式對方言進行解釋。于是,我們這些來自安徽的編輯跟著《萬花筒》,學起了上海話——當麥小節的奶奶談起白雪的爸爸白海翔時說:“伊拉爸爸海員嘛,鈔票賺得動。等一歇睏個中覺,勿要再上去了。”我們學會了“伊拉”是滬語里的人稱代詞,此處指女孩白雪,“睏”則是滬語“睡覺”的意思……類似這樣生動的滬語表達還有很多,這令我們在編輯書稿的過程中,仿佛置身于上海石庫門那一條條小小的弄堂里,耳邊洋溢著軟糯婉轉的滬聲滬語,眼前是更加生動的一片人間煙火。
陸梅老師是一位優秀的文學編輯,關于《萬花筒》的圖書呈現形式,她給予我們很多獨到的建議。她希望這本書拿在手上感覺輕巧、方便,書頁訂口處易翻,給讀者天然的親近感。于是,我們放棄使用大克重的紙張,選擇本白色的輕型紙印刷。內文插圖以手繪場景圖為主,用帶有做舊感的低飽和配色增強石庫門的歷史感;篇章頁以放大的“永年里”插畫作為背景,篇章標題正好放在彎彎的拱門下,營造故事的縱深感;封面則以淡粉色打底,兩位少女主角頂著童花頭的稚氣形象,一上一下,共同托舉著一架萬花筒,從頭尾的孔洞里探望對方,形成了對角線的美感效果,恰到好處地呼應著作品中兩位少女互為鏡像的人物關系,書名用正楷字體印刷,清新、質樸。
《萬花筒》出版后,為了拍攝作品背景視頻,收集宣傳推廣素材,我和編輯高靜與陸梅老師相約同游上海石庫門。我們逛張園、新天地,從合肥路走到順昌路,拍攝拆遷中的老建筑。陸梅老師告訴我們,她小時候就像麥小節那樣,從郊區松江輾轉換車,來到上海市區的石庫門弄堂,住進奶奶家。去年,她去那里散步,還偶遇了一個臨時展覽,以圖片和視頻的形式重現順昌路的百年煙云……完成了石庫門的拍攝,我們直奔北外灘,選了一個相對安靜的區域架起攝像機,拍攝黃浦江上過往的船只,感受書中白海翔坐在遠洋輪上駛出港口的那份壯志豪情。當時,書中最打動我的情節又浮現腦海:為了鼓勵女兒白雪勇敢面對生命中的挫折,白海翔這位父親航行在大海上給女兒寫信,講述中國遠洋貨輪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以及個人和時代、國家的命運牽絆,當他乘坐掛著國旗的中國船駛向世界,就會由衷地感到自豪——“只要出海遠航,一艘船就是一片浮動的國土。”這飽含淚點的真切的文字,如今仍令我動容,每每重讀都點燃我作為童書編輯的使命感。這是屬于時代的真誠的兒童文學,理應講給我們這個時代的兒童。
(作者系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首席編輯、《萬花筒》策劃編輯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