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白夜夢想家》:在白夜中尋光
與諾亞相識于十多年前,我們曾同期入職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同住一棟宿舍樓。不久后她便離職投身創作,但我始終關注著她的成長軌跡——從初涉兒童文學,到出版首部作品,再到佳作頻出,在兒童文學領域漸放光彩。
諾亞始終將目光聚焦于那些獨特的孩子:《啞江》里于平凡中創造美的“田傻子”;《云上日光》里憑借通感描繪內心色彩的喬安安……這些鮮活的人物讓我對《白夜夢想家》中的“夢想家”充滿期待——它必將承載諾亞對兒童心靈最深刻的理解與最溫柔的守護。
以童真走進童心:寫故事的人,心里住著孩子。豐子愷先生曾說:“做人得有點‘童心’。”這句話在諾亞身上得到了完美體現。她總謙稱自己不算真正的作家,只是一個喜歡孩子的寫作者。但在我眼中,她更是一位兒童心靈的守護者——不僅自己葆有純凈的童心,更能以獨特的方式走進孩子的世界,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守護他們珍貴的童真。
讀者常稱贊她想象力天馬行空,諾亞卻說:“在真正的孩子面前,成人的想象總是顯得匱乏。想象力源于一顆永遠好奇的心。”因此,在每一次面對孩子的講座中,她總是不厭其煩地鼓勵他們:“要像種子對泥土外的天空保持好奇那樣,對生活充滿期待。”這份好奇是真誠的。她因為好奇貓,所以研究貓;因為好奇種子,所以觀察種子;因為好奇云,所以天天抬頭看云。這種永不熄滅的好奇,正是她創作靈感的源泉。
以精心雕琢文本:九易其稿,唯愿不負初心。一本好書的重中之重,首先在于文稿質量。諾亞對此極為認真。她交稿時告訴我,稿件已修改七次,正在進行第八次打磨。
在隨后的幾個月里,我們持續溝通,反復推敲。令我驚嘆的是,每當我覺得某處已足夠精彩,她總能發現可精進的細節。最終交到我手中的稿子,已是第九版——與初稿相比已是脫胎換骨,部分章節甚至只字不留,全部重寫。對此諾亞坦言:“這是一個大工程,重寫未必結果更好,但這是我獻給父親和童年自己的書,不愿留下太多遺憾。”她補充道:“寫作有時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氣。若我缺乏這份勇氣,讀我作品的孩子,或許也難以在面對苦難時勇敢前行。”
改稿過程中,一個細節令我印象深刻。故事中“北極星”所使用的彩虹棒,原本只是一根普通木棍。經湯素蘭老師點撥,改為由彩虹幻化而成,堪稱神來之筆。“北極星”作為父親的化身,是守護者,也是引路人,陪伴主角在奇遇中認識自我、學會自愛。而那根彩虹棒,則成為“父愛”的象征,預示著夢想家突破自我后,即將綻放的絢爛未來。
以夢想構筑世界:用插畫為文字插上翅膀。優秀的圖文設計是內容的延伸,能提升閱讀的共鳴與記憶。諾亞對插畫的高要求讓我倍感壓力,苦尋插畫師未果之際,總編輯胡雋宓推薦了周琛老師。周琛老師讀完試讀本后,迅速提交了一份涵蓋人物解讀、色彩方向和插畫構思的完整方案,其專業與認真令人動容,諾亞與總編輯都贊譽有加。我們一致決定給予她最大的創作自由。經反復推敲,我們確定以灰色象征現實的困惑,紅色代表夢想的熱情。當文字與視覺如此相融,圖書便真正擁有了生命。
文字、圖像、設計的精妙配合決定了一本書的“用戶體驗”。當這些元素形成有機整體時,一本書便真正擁有了生命力,《白夜夢想家》就是這樣一本有生命力的書。
以溫度傳遞力量:我們都在守護童年的光。真正有溫度的兒童文學,是能夠溫暖和治愈孩子心靈的。我始終認為,守護童心成長,是兒童文學創作者、出版人、評論家與推廣人共同的責任。
《白夜夢想家》出版后,我們舉辦了作品研討會。總編輯胡雋宓在會上的一席話,精準道出了我們的出版初衷:“今天的孩子,雖未必經歷物質匱乏,卻常陷于信息時代的深層孤獨。他們的想象空間被現實擠壓,內心敏感而脆弱,更容易在價值多元的世界里感到不安與迷茫,產生生命的‘失重感’。正因如此,我們才更需要《白夜夢想家》這樣的作品,來撫慰孤獨、拓展想象,引導他們建立自我認同,看見更廣闊的生命選擇。”
這份初衷,在讀者那里得到了溫暖回應。我至今記得,研討會上廣西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張燕玲特意請諾亞簽名,希望與她經歷相似的侄女能從書中獲得成長的力量。在北京的分享會上,一位父親動情地說:“這是一本需要反復閱讀的書,伏筆精巧,親情的描寫常讓我熱淚盈眶。”這些瞬間讓我深深感動:原來有這么多大朋友,正與我們一同默默守護著孩子們的童心。
作為一名從業多年的編輯,我深信童心是成長中最寶貴的財富。編輯《白夜夢想家》于我而言,不僅是一次工作,更是一場心靈的洗禮。愿未來能繼續編撰更多好書,也期待更多人攜手同行,共同守護童心,為孩子們構筑一個更溫暖、更斑斕的文學世界。
(作者系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高級策劃編輯、副編審,《白夜夢想家》責任編輯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