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廷旺《額吉的河》
我是在感動中創作的《額吉的河》。從醞釀構思,到兩次書稿創作、修改及再讀,都令我淚流不止。與其說我被作品中的人物、情節打動了,不如說我被現實生活中的人與事感動了。
這部小說的創作靈感源自內蒙古電視臺播放的一部紀錄片:一位住在阿拉善的老額吉,在得知自己是上海孤兒的身世后,除了感謝養父養母外,還有一個強烈愿望,要去看看當年的恩人。在女兒的陪同下,她坐了近15個小時的火車,來到呼和浩特。當她看到烏蘭夫紀念館的那一刻,就開始流淚,直到參觀完,一直在流淚。
這一幕深深打動了我。我開始收集資料:住在烏蘭察布草原的都貴瑪老人收養了28個孤兒;住在錫林郭勒草原的張鳳仙夫婦收養了6個男孩;我生活的科爾沁草原,一對夫婦收養了一名孤兒,妻子臨終時叮囑丈夫,照顧好孤兒,丈夫再未娶,把孤兒撫養成人。
當年,來自上海等地的3000名孤兒后來沒有一個夭折的。他們成年后,成了工人、警察、教師、教授,但很多人是普普通通的牧民。他們始終生活在內蒙古。有人也曾有機會離開內蒙古,但最終卻留了下來。
在阿拉善流傳著“半袋冰糖”的故事。當年一對年輕夫婦給上海孤兒送些牛奶、黃油。妻子看到一個男孩,兩歲了,不會坐不會爬,大腦袋小細脖。男孩與她特別親,臨走時哭鬧不止。當晚,夫婦商議領養男孩。進入冬季,男孩發高燒,咳嗽不止。養父早早出門,騎著駱駝接醫生,過了中午,醫生才到。醫生給了一些基本的藥,建議用冰糖煮冰梨,止咳。養母聽說后,騎上毛驢,挨家逐戶找冰糖。那時,她已有身孕。她跑了整整一天,終于要到半袋冰糖。男孩喝了3次冰糖水,奇跡般地活了下來,日后成了某所大學的教授。養母叫娜仁其其格,男孩叫呼和。
這些故事深深打動了我。作家最熟悉的一句話是:作品來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但我想說的是:生活遠比作品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