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是這些作品贏得文華大獎?
日前,第十八屆文華劇目獎正式揭曉,涵蓋戲曲、話劇、歌劇、舞劇、音樂劇、雜技劇等多種舞臺藝術形式的15部佳作脫穎而出。獲獎名單看似品類多樣,實則蘊含著清晰的評選邏輯——在“十年參評期”新賽制背景下,能否堅守“為人民創作”的初心、以市場思維構建良性演出生態、體現“十年磨一戲”的精品意識,成為作品能否經受時間與專業檢驗的核心標尺。
都是深深扎根生活、回應人民精神需求的誠意之作
藝術作品若想擁有持久生命力,終究要回應人民大眾的精神需求,創作出契合觀眾審美、能引發情感共鳴的作品,讓觀眾真心愛看。本屆文華獎的獲獎作品,無一不在回應“為誰而作”這一核心命題,在題材選擇與價值表達上,它們與人民大眾情感同頻共振,以直抵人心的力量贏得觀眾廣泛喜愛。
全本昆劇《牡丹亭》恪守“只刪不改”的改編原則,完整還原55出情節,打破了長期以來以《回生》為界的“半部敘事”局限。那些曾被遮蔽的關鍵內容,如《勸農》中展現民生百態的市井圖景、《虜諜》里折射家國危機的戰亂陰影,皆在全本呈現中重煥光彩。這一復原讓杜柳愛情脫離了懸浮想象,使其扎根于具體的社會土壤,從私人化的情感抒發,升華為反思社會現實、叩問人性價值的厚重表達,顯著提升了經典文本的社會意義與當代啟示價值,實現了經典與大眾的對話,讓欣賞品位持續升高的當代觀眾面對《牡丹亭》這樣的老故事依然饒有興味。
舞劇《紅樓夢》跳出復古窠臼,聚焦現代觀眾的情感體驗。花葬一場,十二釵褪去古典華服、換上簡約現代服飾,在兼具貴族地位象征與墓碑隱喻的高凳裝置上,以表達掙扎感的現代舞語言,將封建禮教對人的禁錮與規訓具象化,劇作思想就此升華,觀眾對于封建社會女性命運產生了深深的哀嘆與惋惜。舞臺上的紅樓兒女,既有古典文學賦予的雅致風骨,又帶著當代年輕人能共情的熾熱與迷茫:他們對愛情的執著、對自由的向往、對既定命運的抗爭,即便跨越三百年時空,依然能精準擊中觀眾內心。有觀眾在社交平臺留言,說看演出時會和劇中人物一同屏息流淚,可見作品情感傳達沁透人心。
如果說傳統題材作品多以當代視角重構經典,現實題材作品則直面時代課題,書寫人民精神風貌。話劇《煙火人間》的動人之處,在于其從生活肌理中自然生長的真實感。那些復刻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青島里院的細節,從斑駁墻皮到晾衣繩上的海帶,瞬間便將觀眾拉入回憶。作品通過勞模楊老十、鍋爐工秦師傅等普通人物的柴米油鹽,將大時代的變遷軌跡悄然融入日常瑣碎,這種以小見大的敘事策略,恰如其分地印證了老百姓的故事永遠最動人的創作真理。主創團隊以諸多鄰里互助的溫情片段,生動勾勒出中國人骨子里的仁愛與敦厚,讓觀眾在細微處感受到人情的溫度,觀演時總會隨劇情或會心一笑,或默默拭淚。
無論是傳統經典的當代轉譯,還是現實生活的藝術再現,本屆獲獎作品之所以獲得觀眾認可,究其原因正是創作者始終把“創作觀眾愛看的戲”放在首位。真正的藝術經典從來不是孤芳自賞的象牙塔之作,而是深深扎根人民、回應人民精神需求的誠意之作。
百場演出起步、與數百萬觀眾互動,廣受市場好評
長期以來,部分舞臺作品存在“為評獎而創作”的傾向,未能真正面向演出市場。舞臺演出既是藝術作品,也是文藝產品。為強化舞臺創作的產業思維、構建舞臺演出的良性循環,本屆文華獎明確要求參評作品年均演出場次需超過十場,同時鼓勵作品開展常態化演出,這一舉措清晰傳遞出對藝術作品可持續影響力的關注,以及對市場檢驗的重視。本屆獲獎作品無一不具有豐富的演出實踐,它們用實際行動證明,舞臺藝術的生命力在于演出,在于與觀眾不斷的現場互動與情感交流。
舞劇《醒·獅》以非遺醒獅為核心,同時融合南拳、木魚說唱,借三元里抗英的歷史背景,將嶺南精神與家國情懷相連。首演七年多來,憑借震撼的舞蹈編排、鮮明的嶺南文化特色,在全國巡演超300場,覆蓋全國30多個城市,甚至有觀眾累計觀看達31遍。這份巡演熱度的背后,是觀眾以票房投票給予的正向反饋,無不印證著作品的市場號召力,以及院團強烈的“走市場”“做產品”意識。2022年7月,該劇原計劃在成都的線下演出因疫情取消,院團靈機一動,轉而以1元公益票價進行線上直播,這場直播意外吸引了超400萬人次云端觀看,相當于2000場線下演出的觀眾人次。《醒·獅》由此跳出傳統舞劇的小眾圈層,突破地域限制,被更多不同地區的觀眾熟知和喜愛。此后,院團借助短視頻推送高臺舞獅等高難度片段、演員幕后訓練花絮,引發年輕群體自發傳播,讓舞劇突破時空限制,實現口碑與熱度的裂變式增長,由此吸引了更多觀眾走進劇場。
兒童劇《貓神在故宮》自2023年底首演以來,在不到兩年時間里走遍全國30余個市、區、縣,演出近170場。票房口碑的雙豐收,不僅印證了兒童劇的市場潛力,更彰顯了創作團隊對市場的敏銳洞察力——團隊策劃時,明確要將故宮等傳統文化IP轉化為兒童可感可體驗的舞臺形式,讓400年故宮歷史在童話框架中變得輕盈,又以文物守護的情節為劇作注入史詩分量,塑造作品質感。《貓神在故宮》的演出實踐,并不是刻意迎合的流量追逐,而是在洞察市場需求的前提下,讓傳統文化走出博物館、走上舞臺、走近觀眾、走進市場,成為可以生長的文化產品。
將首演時間拓寬至10年內,鼓勵“十年磨一戲”的精品意識
本屆文華獎最引人注目的改革,是將參評劇目首演時間拓寬至10年內。這一調整旨在鼓勵“十年磨一戲”的精品意識,引導創作者擺脫急功近利浮躁心態,回歸藝術創作本質規律。
演出是作品最好的試金石,觀眾反饋與場地限制倒逼作品完成一次次迭代,不斷打磨。歌劇《塵埃落定》自2018年首演起,推出過中版、小版、音樂會版等多種形式進行演出。在校園巡演中,團隊發現年輕觀眾對魔幻現實主義的相關情節接受度有限,遂在之后版本中弱化超現實元素,強化奴隸解放的主題表達,將尾聲的載歌載舞改為合唱形式,以聽覺沖擊力凸顯自由到來的震撼。在為文華獎沖刺的修改打磨中,主創團隊在詠嘆調高潮處強化管弦樂、燈光與肢體的協同,讓二少爺的內心崩潰更具感染力;樂隊成員逐一校準音節,群眾演員反復調整站位,連唱詞咬字的輕重、動作幅度的大小都苛求極致。那些在創排中埋下的伏筆、在巡演中吸收的養分,最終在這一刻凝聚成可聽、可感、可共鳴的藝術力量。
經典需經千磨萬改。婺劇《三打白骨精》以“大改近十次、小改近百次”的創作歷程,印證了藝術生長的真理。該劇在全國巡演過程中持續收集觀眾反饋,針對劇情節奏、表演細節進行反復打磨調整,讓作品在時間的考驗中不斷精進完善。為讓武功功底扎實的演員樓勝所飾演的唐僧形象真正立住,主創團隊歷經三版人物方案的深度打磨:最初方案想讓唐僧以文戲為主、武戲點綴,卻與婺劇“武戲見長”的劇種特色相悖;第二版方案雖強化武戲,又丟失了僧人應有的溫潤氣質;最終版方案確定“文小生身段、關生臺步、老生手勢”的融合范式。這一設計既讓樓勝能在白骨精追捕的戲份中流暢展現顛步、滾翻跌摔、360度飛旋轉體臥魚等高難度技巧,又完整保留戲曲程式美感,更賦予唐僧角色全新的個性張力。這種“邊演邊改、精益求精”的創作態度,正是對藝術規律的堅守,也是回歸長期主義創作理念的生動體現。
舞劇《醒?獅》是本次獲獎劇目中少有的第二次參評作品,該劇首演于2018年,在15部獲獎劇目中首演時間最早。2019年,《醒?獅》曾與文華獎失之交臂,如今在本屆獎項評審條件調整后榮膺殊榮。看似偶然,實則是評獎機制變革下的必然結果。《醒?獅》的獲獎,不僅是對往昔遺憾的彌補,更是對在藝術創新與本體堅守上持之以恒、不斷打磨的劇目的肯定。七年間,演員們的表演在時光中沉淀:飾演龍少的依力凡將生活閱歷融入角色,讓富家少爺的傲慢與覺醒更具層次感;飾演阿醒的龐冠宇在歷經百場演出后愈發松弛,以更真實的肢體語言傳遞“尚武止戈”的領悟。
好戲要打磨,舞臺藝術的創作尤需遵循時間淬煉的規律,急功近利的速成只會讓作品失了舞臺的質感與溫度。唯有尊重創作規律,用足夠的時間打磨細節、沉淀情感,把觀眾的掌聲與建議化作作品精進的養分,才能讓作品在一次次推敲中愈發精湛,最終呈現出經得起觀眾檢驗、留得下歷史印記的精品。
這些獲獎作品用實踐回答了“為誰而作,為誰而演”,用堅守詮釋了長期主義的創作態度,用市場展現了舞臺藝術的無限可能。文華獎的賽制改革,不僅讓更多優質作品脫穎而出,更傳遞出鮮明的價值導向:舞臺藝術的發展需要扎根人民、堅守初心,需要耐心打磨、精益求精,需要開放包容、鼓勵創新。在這些作品的引領下,相信會有更多創作者沉下心,推出更多經得起歷史、人民和市場檢驗的精品力作。
(作者:羅麗,系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廣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


